《B 选项:直面逆境,建立抗打击能力,找到快乐》(Option B: Facing Adversity, Building Resilience, and Finding Joy)作者;Facebook 的 COO 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
本书讲的是桑德伯格的故事,她的丈夫戴维在2015年突然去世,留下她和两个孩子。失去丈夫对任何女性来说都是重大打击,桑德伯格虽然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也是完全崩溃的状态。
桑德伯格说,任何日常的小事,都成了地雷。她随时随地都可能因为什么东西联想到戴维,然后就是哭,根本控制不了自己。至于说原本就重要的日期,比如说孩子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她更是无法面对,她就不知道现在戴维不在了,谁给孩子拍照片?
有一次,学校有个亲子活动,好像是陪孩子参加足球赛。以往这种事情都是戴维去,桑德伯格就跟自己的兄弟菲尔商量,看能不能找个人暂时代替戴维的父亲角色。菲尔出了几个主意,一开始桑德伯格还能跟着理性分析,但是她说着说着就哭了,说“我就是想要戴维。”
这时候菲尔说了一句话:“A 选项现在已经没有了。咱们必须得上这个该死的 B 选项!”
这就是这本书书名的来历。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前一段一直在讲决策科学,说怎么给自己增加好的选项,怎么在一大堆选项里选个好的……但是有时候你最想要的选项不存在,你不得不面对逆境。这样的逆境不仅仅是失去亲人,还包括失恋、身患重病、没考上理想的大学、工作中的重大失败等等。这些想一想都是几乎无法接受的事情,可是不接受也得接受。那你怎么接受?
在很大程度上,这不是决策问题,而是主观情绪问题。如果人是计算机,那不管遇到什么困境,你大概应该给自己重新编程,高高兴兴、精神饱满地开展每天的生活。但人是充满感情的动物。事实证明,连桑德伯格这样的强人,都克服不了悲伤的心情。
但桑德伯格的确表现出了过人之处。她积极寻求帮助,学习科学方法调整自己,而且能够用旁观者的眼光观察自己,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她这本书。
这本书还有个第二作者,叫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教授。我们中国读者对格兰特应该比较熟悉,他之前出过一本畅销书,叫《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uccess)。格兰特和桑德伯格一家人本来就是好朋友,戴维去世以后,格兰特就主动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帮桑德伯格去克服困难,给了她很多建议。
所以这本书并不是寻常的自传,其中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说还有一点学者的味道。书中提到的心理学知识对每个人都可能有用,可以增强我们的抗打击能力。
怎么克服悲伤的情绪呢?咱们上周讲决策科学,提到企业家做快速决策的过程是“三个 P”:政治(politics)、劝导(persuation)和 PPT(PowerPoint)。非常巧合的是克服悲伤情绪最有效的办法也是一个“三个 P”理论,这个理论来自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现在经过了几百个研究已经被反复证明了。
塞利格曼说,克服悲伤情绪,你一定要克服心理上的三个 P:自责(personalization)、永久化(permanence)和普遍化(pervasiveness)。
1.不要自责
我们遭遇不幸的时候,一个非常自然的反应就是责备自己。
桑德伯格的丈夫戴维是怎么死的呢?当时二人一起出去度假,有一天桑德伯格在旅馆房间睡觉,戴维自己在健身房跑步机上跑步,突然从跑步机上掉下来,倒在地上,过了一个多小时才被发现,抢救已经来不及了。桑德伯格就一直责备自己,说我当时如果陪他去健身,也许戴维就不会死。
但是事后医学解剖证明,戴维的死并不是一个事故,戴维其实是死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他是因为突然发病,才会从跑步机上摔倒。这个病是致命的,桑德伯格就算在场也无济于事。
然后桑德伯格又责备自己,说如果我平时让戴维注意健康饮食,也许他不会得这个病。医生又告诉她,这个病并不是健康饮食就能避免的。
就这么翻来覆去,桑德伯格总能找到理由自责。这个现象非常普遍,不幸发生了,我们总觉得如果我当初不做这个做那个,也许就会避免这个不幸的发生。但这个推理是错的!这件事只是发生在你身上,并不一定是因为你而发生。
书中还讲到一件事。桑德伯格有个女性朋友,有一天晚上参加完聚会回家,她看到一个同事需要搭车,于是她就好心送同事回家。结果这个人拿出武器逼迫,强奸了她。这个女性事后报了案,坏人也被抓起来了,但是她陷入一个非常难受的情绪,深深的自责,反复问自己为什么当时要送那个人回家。
桑德伯格这时候正好已经知道塞利格曼的理论,她就去安慰这个女朋友。桑德伯格告诉她,任何情况下的强奸,都不是女性的错误。送一个同事回家是完全正确的,没有任何理由去指责自己。这个安慰起到了作用。
2.悲伤不会永远存在
桑德伯格有一次遇到一位守寡多年的老太太,就问她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现在感觉怎样,结果这个老太太说还是那么难过,根本接受不了……最后两个女人抱头痛哭!桑德伯格特别担心她的两个孩子会不会从此都不快乐了?
人们常常高估生活打击对自己情绪负面影响的持续时间。心理学家问热恋中的学生,说如果你跟你的恋人分手了,两个月之后你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他们都说那我肯定会非常悲惨。然后心理学家又去调查那些真的分手了两个月的人,发现他们根本没有那么难受。
事实是悲伤通常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弱,而且小孩恢复得更快。桑德伯格和戴维都是犹太人,犹太人的习俗跟中国人有点相似,亲人去世,限定悲痛七天。七天之后,尽量恢复正常生活。桑德伯格在十几天后把孩子送回学校,自己返回公司工作,仍然感到非常难受,感觉根本不能正常工作,但是在公司里的确有那么一段时间,她暂时忘了悲痛。
咱们之前在《经历的幸福和回忆的幸福》这期专栏里说过,人有一个“心理免疫系统”,会尽量让我们感受好一点。平复悲伤,就是这个系统的作用之一。
3.你遭受的打击不是全方位的
人刚刚遭遇不幸的时候,会认为不但这件事情是个灾难,而且自己所有其他方面也完了,天塌了,日子根本没法过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比如桑德伯格只是失去丈夫,其他方面并没有失去什么。
应对这种情绪的一个方法是多考虑生活中好的方面。桑德伯格意识到,自己虽然失去丈夫,但的确有很多庆幸之处。她作为企业家很有钱,家里的经济状况没有受到丈夫去世的影响。而在美国,一大半妇女在失去丈夫之后会面临重大经济困难,有的不得不从自己家原本的大房子里搬出去。桑德伯格一家的健康状况也很好,而且还有一大堆亲朋好友帮忙。
还有一个考虑问题的方法,就是这个事情其实还可以更坏!格兰特提醒桑德伯格,如果当时戴维是在开车接送你两个孩子的路上发病,会是一个什么情况?桑德伯格一想那太可怕了,可能三个人都没有了。再大的不幸,也可能是不幸中的万幸。
所有这些办法,都是为了帮我们快速从不幸中恢复心情。事实还是这些事实,但是这些方法可以让人更好地看待事实。你可以说这都是自我安慰,但以我之见,这些方法的确能让人看问题看得更全面,也更客观 —— 大概也就相当于我们常说的“想开点”。
而且这些方法的确有效。有很多研究表明,一次失败的考试,一次糟糕的推销经验之后,如果当事人能够从这个“三个 P”的角度平复心情,他们下一次努力的表现就是会更好。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这些方法帮助了那些陷入悲痛不能自拔的人。
桑德伯格说,抗打击能力就如同肌肉,你可以通过锻炼让它更强大。而这些科学的方法,就是你锻炼的指南。
桑德伯格在书里说,如果一个人刚刚经历了不幸,他周围的人会在两个想法之间斗争。一个想法是我想赶紧去帮助他,问问他过得好不好;另一个想法是如果我提起这个不幸,会不会更加刺激他?
所以很多人就不知所措,见到这位遭遇不幸的亲友不知道该说什么。有时候明知道此时此刻亲友非常难过,但是你还得假装不知道,跟他说些别的事情。英文里有句成语,叫“屋子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意思是说每个人都知道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但是大家都不提 —— 就好像现在屋子里明明有个大象,可是人人都假装没看见。
桑德伯格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她身边人的经历说明,你应该把这个大象说出来。事实是就算你不提,这位朋友也是每时每刻都在经历悲伤。你提一下,让他倾诉一遍,这其实是个安慰。
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是,面对亲友的不幸,你要跟他说的正确的话,一共有两句。第一句,首先向他确认,你知道了他的不幸。第二句,提出帮助。比如你可以这么说:“我听说了你的事,我知道了。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忙的,我随时都在。”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抑郁,亲友出手帮助一下,开导开导,总是好的。格兰特就想,那我怎么避免这样的事再次发生呢?他不可能跟自己班上上百个学生都建立无话不谈的亲密关系。格兰特想到了一个办法。
在新学期的第一天,格兰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他说,将来你们不管是什么原因,遇到什么事,需要心理指导的话,马上给我打电话,任何时间都可以。
事实上,很少有同学打了这个电话。但是格兰特知道,这个电话非常重要。这里面有个心理学原理。
3.孔雀翎
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人员招募一批受试者,让他们在实验室里做一些很难的解谜的题。如果你集中注意力,这些题都是能够做出来的。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实验人员给他们播放噪音,噪音让人心神不定,根本就无法集中精力解题,受试者的成绩都很差。
在下一个实验里,实验人员给受试者提供了一个按钮。实验人员跟受试者说,如果你觉得噪音太大,到了你根本受不了的程度,你可以按一下这个按钮。你一按按钮就能马上让噪音停下来。然后再让这些受试者在噪音中解题,这一次他们的成绩都非常好。
关键在于,第二次实验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哪个受试者按下了那个按钮。
仅仅是知道这个按钮的存在,知道自己对噪音有这么一个最终的控制权,受试者就能表现得比没有这个按钮的时候好很多。
这个实验让我想到一本古龙小说,叫《七种武器之孔雀翎》。小说主人公叫高立,因为做了正确的事儿而跟人结仇,敌人大模大样地明确告诉他要来杀他。高立担心打不过,很害怕,就去找自己的朋友,孔雀山庄庄主秋凤梧,借一个武器,叫孔雀翎。孔雀翎是威力无比的终极武器,一出必胜。
可是秋凤梧一开始并不想把孔雀翎借给高立。高立再三请求,秋凤梧没办法只好同意。秋凤梧说,孔雀翎你拿去可以,但是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你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使用孔雀翎。高立答应了。
高立带着孔雀翎,充满自信地回到家里等着敌人。敌人来了,高立气势十足,动起手来轻轻松松就杀死了敌人,根本没用到孔雀翎。
高立把孔雀翎归还秋凤梧的时候,秋凤梧告诉了高立实情。原来真的孔雀翎已经被遗失在泰山之巅了。秋凤梧给高立的孔雀翎其实是假的。秋凤梧说,以高立的武功,江湖中很少有人是他的对手,但是高立缺乏自信。他把假的孔雀翎借给高立,因为“孔雀翎并不只是种武器,而是一种力量。”
小说最后,古龙说,“所以我说的这第二种武器,并不是孔雀翎,而是信心!”
噪音实验里的按钮就是孔雀翎。这个孔雀翎带给受试者的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一个控制感。不管你多吵,只要我一按按钮,你就会立即消失 —— 只不过我现在选择不按。这个尽在掌握的控制感,这个终极的选项,才是真正的信心。
格兰特把手机号码写在黑板上,他就给全体同学提供了一个孔雀翎。你们如果真的出了心理问题,实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了,别忘了你还有一个选项,那就是我。事实上很少有同学打他的电话 —— 但是因为有他这个电话,所有同学都有了控制感。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分享悲伤等于暴露自己的弱点,而暴露弱点可以迅速拉近两个人的关系。在《给你一点虚幻的控制感》里说过,给人一点控制感,哪怕仅仅是个错觉,都能让人的感觉变好。所以你看,从理论知识角度,你应该经常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连接在一起。
但是理论归理论,我自己并没有经历过重大的打击,也没有帮朋友减轻过打击。我看这本书最突出的感受,是桑德伯格失去亲人,连我都感到很难过。我感到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情绪,就好像在读一本小说。
读这样的书,也许我们收获最大的,还不只是知识和技术,而是我们能变得更成熟一点。
如果亲友遭受不幸,你要告诉他你了解他的痛苦,而且你愿意帮忙。帮忙最好的办法是增加一个选项,提供一种控制感。
事实上,就算你没有孔雀翎级别的力量,也可以帮忙。
桑德伯格在书中还有个故事。她一个同事的儿子病了,顾不上吃饭就一直在医院守护儿子。这个同事的朋友给他打电话,电话里只问了一个问题:“有什么东西,是你*不想*加在三明治里的?”
朋友没有问他需不需要帮助,而是直接提供了帮助。这个帮助不是孔雀翎级别的,但是它也有一个选项,在这个最焦虑难过的时刻,给人提供了一个小小的控制感。
所以我们说的这个武器,也不是孔雀翎,而是控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