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原创71)
29岁时,和好友燕在小镇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我俩总有说不完的话。那天,蹦出一句话,它已经弥漫心中一阵子了,那句话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活到现在,甜蜜的爱情、温暖的家庭、顺利的工作都经历了,好像生命此时停止也无妨。”
身旁的燕听完,没有驳斥我,相反也是觉得按部就班、看得到头的生活,的确不知未来方向在哪里。
“生命可以停止”,话说出来的那一刻,着实让我自己吃了一惊。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再也没什么意思”的感受。
之后没有再深究过这份体验从何而来,如何面对。自生娃后,一头扎进养育孩子的琐碎、忙碌又幸福的生活中。
随着孩子渐渐可以脱手,我的注意力慢慢地回到自己身上,脑袋里逐渐冒出:我的天赋是什么?我一身的力气可以使在哪里?剩下的岁月里我还能做什么?我的热爱是什么?
我兴冲冲地开启了繁忙的业余学习。在孜孜不倦的学习路上,不禁疑惑: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自问呢?其他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吗?我思考的是不是大部分人都在思考的呢?为什么我会有这样各种学习的热情?
直到遇上欧文亚隆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阅读了他对“死亡”、“责任”、“意志”、“孤独”“无意义感”等生命终极关怀的逐个讨论,不光让我对好奇的“存在主义”有了了解,更是在阅读中渐渐理解有那么多疑问的自己。
厚厚的一本书,每个主题欧文亚隆除了讲述论点之外,罗列了大量的心理学家们和自己实践的案例,显得有点儿冗长(主要是自己不是从事这行的),看到最后一章,眼睛一亮。
“虽然努力工作,却感受不到有什么可以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无法在生活中找到意义,一种没有生活目的、没有值得奋斗的东西、没有可期望的事情的感觉。”
这份感受你熟悉吗?
众多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在对生命意义追寻中的失败感。”
生命的意义的意义之一就是降低焦虑,意义的存在能够减轻人在面对缺乏规律和结构的人生和世界时所产生的焦虑。
我们需要意义,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理由:一旦一种意义感产生,价值观也会随之产生,反过来价值观能够强化人的意义感。
荣格说:“意义使人能够忍受许多事情,也许是所有事情。”
欧文亚隆认为:“人通过一连串的决定创造自己。人是自己的创造者。”
他在书中例举了能够给人提供生活目的感的世俗活动:它们看起来是正确的、美好的;它们提供内在的满足,而并不需要靠别的动机来支持。
1.利他。服务他人、参与慈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正确和美好的,并给许多人提供了生命的意义。
2.为理想奉献。“人通过自身理想成就自己。”“个体超越自我,使个体成为更大架构中参与协作的一部分。”
3.创造性。创造全新的东西——某种从未出现过的、美丽的、和谐的东西。
4.享乐主义的解决方法。生命的意义在于完全地品尝生活,对生命的奇迹保持惊奇,把自己投入生命的自然韵律之中,在最深的感触最后那个寻找快乐。
即使是看起来令人痛苦、不快乐或者自我牺牲的行为,也可能合乎享乐主义,将其视为对快乐的投资,暂时的不舒服是为了将来得到快乐。
5.自我实现。相信人类必须力争实现自我,应该献身于实现自己的潜能。
6.自我超越。一个人了解自己是为了不再将全副心神贯注在自己身上,应是超越自身利益、为某种外在于或者“高于”自己的人或事儿努力的渴望。
后半章讲述了如何应对无意义感。欧文亚隆提到:人越投入日常生计中,就越不会想到意义问题,过去,人们活得离土地更近,感觉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耕地、播种、收成、烹饪、生养,他们自然地投入到未来。每天的工作就是创造性的,在饲养家畜和种植谷物中分享了生命的创造。
意义,就像快乐一样,不能直接求得,意义感是参与生活的副产品,它能够让这些问题变得不再重要。弗兰克尔认为:越是理性地寻求意义,就越不可能发现意义。
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物种,因为我们可以超越自己看世界,可以拥有“宇宙的视角”。当我们以宇宙的视角来自己的生活,似乎一切都变得那么渺小那么不足挂齿,无足轻重。由此,会衍生出“无意义感”。所以弗兰克尔主张“不去反思,只是生活,投入到生活的创造中去。”
正如佛陀所教导的,追问生命的意义并无教义。人必须让自己沉浸在生活的洪流之中,让疑问随水流逝。
如果你也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部分的内容是否对你也有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