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的方法与策略
① 笔画顺序、结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认为,做人讲究“中正平和”,写字要求“横平竖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俗称“方块字”。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想写好汉字需要如何做呢?《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讲述了天地、自然的演变规律,明确地告诉我们事物的演化过程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演化的。我们做事、学习也需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的规律。汉字是由基本笔画组合而成,所以,汉字的书写练习应该从基本笔画开始。“1+1”教学认为,汉字基本笔画的学习、练习应遵循以下步骤:首先练“横、竖”;其次练“撇、捺”;接着练“竖折、横折、横撇、横钩、竖钩等”;最后练“点、提”。在汉字基本笔画掌握熟练后就可以开始练习相应字的书写了。同样需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的规律。首先练习独体字(见《简化汉字独体字表》280字)。然后再逐一练习各种合体字,注意各种合体字的书写特点及要领。最后临帖学习各种书写字体。一般来说,初学者以方正的楷体书写练习入手较为合适,有利于掌握汉字的字体结构。
② 遣词造句、文体规范:文章的书写同样需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的规律。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要素应该是一个个的字、词,字、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构成表达一定意义的句子,句子再依据一定的逻辑思维排列成描述事物的段落,段落依照各种不同的文体范式组合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中国的汉字普遍存在一词多解、一词多意的现象,要了解某一个字、词的意思、含义,往往需要借助于句子,或者上下文,乃至文章、作者的背景来帮助理解。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句子是表达思想情感、描述事物最简单、最基本的方式。
a.简单句:简单句是各种句子构成的基础,学生熟练掌握简单句的表达方法、运用规律对于其他各种语句、乃至文章的谋篇布局、表情达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写好简单句同样需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的规律。首先,按先后顺序练习、掌握二素句、三素句、四素句的写作方法和要领;其次,对二素句、三素句、四素句进行拓展扩容,使其表达更丰满、更贴切;最后,练习、掌握简单的修辞语句,以使语言的描述更加生动、多样。(简单句的具体教学方法和策略可借鉴、参考周宏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第三辑.教学新模式 4 教学模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模式之研究”及其专著《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法》中的四素句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b.复合句:对事物的描述、思想情感的表达大多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联系性,单独的简单句已不能满足需要时,采用关联词语表示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复合句就应运而生,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了反映事物、思想情感的逻辑性、联系性的需求。对于复合句的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积少成多、逐个突破的方法和策略。
c.段落设置:简单句、复合句所能表达的内容毕竟有限。由多个句子以某一主题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方式组成句群——段落,实现表达更多内容的需求。段落的教学关键要练好四种句群、四种结构段,要精选教材范例,设计仿写、补写、扩写和修改句子等练习。教师可以适当地在课内组织学生就地取材进行素描式段落写作练习。素描式段落写作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兴趣高。教师精心设计,利用课堂上及时生成的、生动的、丰富的、有趣的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采取当堂写,当堂评,当堂改的做法,易于激起学生之间开展互相学习和竞赛的积极性。二是负担轻。学生在四五十分钟的时间里,就能完成一篇作文,课外不留作业。采取“互帮互助、互评自改”的方法、策略,主要问题当堂解决,学生只需要在自修课上再修改修改,然后就能誉清交卷,教师也只需要花较少的时间批改和评分,减轻了师生的负担。三是效果佳。课内素描段落写作练习,时间短,压力就是动力,学生多种感官一齐积极活动,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协调发展,而且还培养了良好的观察与思维的品质。四是习惯好。课堂上,训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习作,这对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思维习惯和干净利落的学习作风很有好处。
“课内素描片断训练”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学习,扩大视野,吸收各类最新知识和信息,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经常“下水”写作,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语言修养和教学指导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更多关于段落的具体教学方法和策略可借鉴、参考周宏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第三辑.教学新模式4教学模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殷国芳老师的《“自能读书”教学模式之探索》中的素描式写作方法与策略。)
③ 谋篇布局、表情达意:随着对事物的认识及写作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具备了对某一主题进行描述、论述的基础。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由段落写作到语篇写作的教学,以满足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需求。由段落到篇章的训练,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观察等项目需要通过“读”的技能来掌握以下七个对应关系:解题与审题、拟题;归纳文章中心与表达文章中心;分段、概括段意与拟写作提纲;区别主次与内容详略;捕捉重点段与突出中心;品评课文与自改作文;从读学习观察事物与作文练观察方法。(更多语篇写作的具体教学方法和策略可借鉴、参考周宏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第三辑 教学新模式4教学模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模式之研究》中的语篇写作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2) 读写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中的这一句话明确地说明了“思”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即“思”与“学”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老子》曰:“返者道之动。”这些言论都是在论述事物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读”与“写”同样拥有事物的这一规律,“读”“写”同源、互补。
① “读”“写”同源:是指“读”“写”的材料来源都是作者对生活实际的观察体验、归纳概括,都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为笔触撰刻而成。虽然由于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生活情节不同,但是“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正所谓“万象归宗,心同此理”。读者的“读”与作者的“写”是对事物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思考,以不同的方式展开的活动罢了。
② “读”“写”互补:“读”与“写”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读”为信息的获取,“写”为信息的输出。“读”使读者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写作背景,作者情感变化、思维方式、观点立场等。“写”是作者运用灌注自己独特的情感变化、思维方式、观点立场等的笔触,向读者描述他对事物的观察、体会。“读”为“写”提供了范式源泉,“写”赋予“读”以生命活力。
综上所述,“读”与“写”体现了事物的一体两面性,是展现事物的不同形式。可以说,在教学中做到“读”“写”相长,就能够做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