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做更好的自己】
一元复始,知岁月;万象更新,长精神。
满载收获和喜悦,我们告别了砥励奋进的壬寅虎年;心怀期待与梦想,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癸卯兔年。
时间镌刻崭新的年轮,岁月记录前行的足印。回首往昔,我们深怀感动之心,努力奔跑、执着追梦。
2023,做更好的自己。
一、把生活握在自己手中,你才能真正握住幸福。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
明知是时候睡觉了,却总是赖在电脑前不动,刷新闻,刷文章,刷社交网络……哪怕什么都不做,漫无目的闲逛,也不想关电脑上床。
要不,就是躺在床上玩手机,看小说,刷朋友圈,努力保持着清醒,直到眼皮发沉,才不知不觉地睡去。
这种现象,称之为熬夜强迫症。
为什么会有熬夜强迫症呢?
有些人,是因为感觉今天没做什么,又荒废了一天,不愿意太早地结束它。哪怕多撑几分钟,也能更心安理得一点。
有些人,是想到明天又要上班,重复无趣的生活,于是产生畏缩感,希望把这少数属于自己的时间再延长一点。
但更常见的,可能是一种情况:
我们已经被这个时代,训练得对信息刺激极端敏感。乃至于,我们连入睡前片刻的屏蔽,都做不到。
想一想,如果你能确定,一上床立刻就能睡着,你还会排斥睡觉吗?
其实多半就不会。
对我们来说,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是闭上眼睛却又无法入睡,那种隔绝了一切信息输入的度秒如年的感觉。
这种感觉过于难熬,乃至于连带着,我们不断拖延入睡的时间,只为了更尽可能缩短这段入睡期。
我们的大脑,就像溺水的人一样,渴望着外界的刺激。
缺乏这些刺激,我们就会窒息。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多人把多巴胺称为快乐物质,但严格来说,多巴胺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载体,产生快乐感受的,是整个奖赏回路。
如果我们把幸福,定义为长期而稳定的快乐的话,那么,它跟奖赏回路是密切相关的。
也就是说,幸福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就是奖赏回路的健康运转。
从而,使得我们在生活的种种小事中,都能感受到持续的、稳定的快乐。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狭义的定义,你也许会说,幸福还包括健康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社会氛围、足够的经济实力……诸如此类。
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这些,无非也是通过种种外因,来驱动和维持奖赏系统,使得我们能够充满活力、热情地享受每一天的生活。
这里最关键的是什么?
是长期。
毕竟,人生有好几十年,你一定不会希望快乐是短暂的,而是希望它能长期持续下去,每一天,每一年,都能感受到快乐,这才是幸福。
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
奖赏回路的激活,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特征:
期望差。
什么意思呢?
简而言之,促进多巴胺释放的,并不是行为的收益本身,而是预期和实际的收益之差。
亦即,奖赏回路强度 = 实际收益 - 预期收益。
这个差值越大,对奖赏回路的刺激就越大,激发出来的多巴胺浓度就越高,从而,我们感受到的快乐就越强烈。
举个例子,你搞砸了一个任务,老板让你去他办公室。你心里想“坏了,这次一定要被骂了”,结果老板不但没骂你,还安慰了你。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实际收益为0,但由于预期收益为负,实际减预期为正,所以你会感受到如释重负、轻松、愉快的正面情绪。
另一种情况,你搞定了一个项目,老板曾经承诺过会给团队一笔奖金,兑现了,但给的比承诺的少。虽然实际收益为正,但由于实际减预期为负,你很可能不但不会开心,反而会感到愤怒。
当你认为你的行为会带来某种奖励,但实际上并没有时,不但不会分泌多巴胺,反而会抑制多巴胺神经元,也就是减少多巴胺的分泌。
这个抑制会导致什么呢?
你也许会认为是快乐的反面,但实际上并不是。
这种抑制所带来的,是一种超过正常程度的渴求。
也就是提高你的欲望,去寻求能够激活奖赏回路、分泌多巴胺的行为。
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什么呢?
成瘾。
药物成瘾的机制,就是通过刺激伏隔核,分泌大量的多巴胺,从而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积极情绪。
但随着效力消失,伏隔核的多巴胺浓度急剧下降,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差值。
正是这种差值,促进大脑去渴求能够分泌多巴胺、恢复正常浓度的事物更多的刺激。
依据这种模式,我们可以把一切奖赏,大致划分为健康奖赏和非健康奖赏。
健康奖赏:
缓起缓落,通过一系列的行为,缓慢地激活奖赏回路,再缓慢地平息下来。它所呈现的,是一条长而平缓的曲线。
非健康奖赏:
大起大落,在短时间内,对你施加大量新鲜刺激,促进多巴胺的急剧分泌,呈现一个尖而高的波峰。
它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最直接的后果,是调高大脑的预期。
也就是说,大脑在短时间内反复多次经历非健康奖赏,就会慢慢适应这种刺激水平,形成一个新的预期。
这时,你会发现:
1、原本的刺激似乎不够爽了,你需要提高频率、加大刺激,才能得到同样的感受。
简而言之,你的阈值被提高了。
2、一旦离开了刺激,多巴胺水平下降到预期之下,你就会感到厌烦、枯燥、无聊、浑身难受……
我们的大脑有一种特征,叫做损失厌恶。
相比起收益,我们对损失会更加敏感,也会具备更强的动力去摆脱它。
一旦刺激水平下降到预期之下,对大脑来说就相当于一种损失。
正是这种新的预期和对损失的厌恶,推动着你的大脑,不断去寻求新的快感。
问题在于,这个时代,一切的节奏都在不断加快,而我们可以接触到的信息,又实在太多。
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向我们轰炸过来,占满我们每个感官,每个片刻。
这就会造成两种后果。
一方面,这些海量的信息刺激,会使大脑无时不刻不暴露在快感之中,不断提高大脑的阈值。于是,形成对新鲜刺激的渴求。
同时,这些信息,又会被设计成各种各样的消费产品,务求简单、有趣、好玩,充分调动你的各个感官和脑区,使你无需费脑,不用咀嚼,就能一口吞下去。
久而久之,你就会习惯于这些低投入高奖赏的短期反馈,从而,会对那些需要长时间投入、却难以产生收益的长期反馈,产生排斥感和拖延。
这也就是信息时代对大脑的反向塑造。
所以,尽量避开那些不动脑子、向你拼命灌输娱乐和新鲜感的非健康奖赏。
并不是鄙视链,也非出于优越感,而是,尽可能保持大脑的健康,把阈值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哪怕是看小说、电视剧和电影,尽量挑那些需要动脑子的。要么是需要关注细节,要么是需要串起逻辑链,要么,是可以激发思考和创意的,总而言之,需要投入某些精力,才能获得奖赏。
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习惯“高投入-高回报”的反馈模式,不断培养自己动脑、动手的意愿和能力。
有趣的是,人们的教育水平、收入和职业声望越高,越有可能低估其阶层地位。
比较大的可能性是,这三者越高的家庭,接触到的可能性和别人的生活也会越多,预期会被调得更高,从而对自身产生羞愧和不满足。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焦虑吧。
研究指出:在同样收入下,所接触到的人平均收入越高,自己的压力就会越大,幸福感也随之降低。
而媒体和自媒体所做的,正是把我们跟这些难以接触到的人,连接起来。
二、把自己练成“反脆弱、反内耗、反焦虑”体质。
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每天战战兢兢,按部就班,时刻担心被淘汰,却又害怕选择,害怕改变;
做事时犹豫不决,容易被他人影响自己的情绪,经常莫名其妙觉得很累;
从小到大,高考焦虑、求职焦虑、发展焦虑,一刻不停地追着你。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一些脆弱、焦虑、陷入内耗的经历。
有这些经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味逃避,不断消耗自己。
我们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解决的方法,我们就愈能获得更多内心的自由。
1、反脆弱。
扛得起危机,经得了风险。
混乱、多变是世界的常态,我们要学会拥抱不确定性,正确地应对它,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掌控者。
从随机事件中获得的有利结果大于不利结果的就是反脆弱的,反之则是脆弱的。
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就是克服对未知的恐惧,为不确定性做好充分的准备。
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扛得起危机,才能在危机中获得成长。
尤其是现在疫情之下,各行各业都很不容易,很多人都对未来的就业、生活充满了迷茫。
然而懂得反脆弱的人,从来不会被这些波动牵着鼻子走。相反,他们用反脆弱的能力,铸造出属于自己的铁饭碗。
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是人类的共性。你的胆怯,来源于你的无知;你的无知,来源于你的懒惰和虚荣。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及早培养自己的反脆弱能力,从容应对未知的事情。
2、反内耗。
心大一点,事儿就小了。
一个思想过度的人,行动非常软弱。
如果说人的精力是100%,内耗的人就会白白消耗掉90%,不仅身累,心更累。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太过在意别人的想法,会让你持续内耗,反复纠结。
停止内耗,你的人生就顺了。心大一点,事儿就小了。
真正厉害的人,都在反内耗,不让看不见的内耗拖垮自己。
而是珍惜自己的时间资源和精力资源,把内耗转化为行动,一点点靠近人生的目标。
3、反焦虑。
培养好心态,学会爱自己。
“内卷”这个词这两年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督促自己不断努力,却很难看到积极的变化。
过度的内卷,造成了焦虑。
很多人都在为自己的焦虑买单,因此拖垮了人生。
面对焦虑时,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救”,学会反焦虑。
人生在世,无可避免会遇到焦虑,但焦虑是你的本能,反焦虑是你的本事。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你要有“开心力”、“定心力”,这些都是反焦虑力。
不让外界打乱你的节奏,放好心态,学会好好爱自己,别把自己逼进死胡同里。
拥抱变化,提高反脆弱能力,你能获得更多的机遇;
接纳自己,提高反内耗能力,你能做更多有用的事;
立足当下,提高反焦虑能力,你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三、人生幸福算法。
幸福分成5个变量:期望,阈值,意义,多样性,控制感。
1、调整期望。
如何把自己的期望调整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并不是说要你闭上眼睛,不去看,而是要分清楚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
别人的生活也许很好,但那是不是你想要的?
你或许达不到别人的高度,但那就意味着别人一定比你更幸福吗?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去体现和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或许是一种更有意义的成功。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追问和回答“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过程。
接纳自己的可能性,关注自己每一步的付出和成果,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2、控制阈值。
如何控制好自己的阈值?
一方面,避开各种非健康奖赏,避开懒人收益,避开各种吸引注意力的噪音和信息,保持大脑的洁净。
另一方面,养成动脑的习惯。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审视,多尝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遇到问题多思考几层,让自己习惯“高投入-高收益”的长路径,避免被过多的短期反馈所驯化。
即在生活中,尽可能去追求心流。
一旦把思考变成一种习惯,你就不会觉得思考太累,反而,会对无需思考的行为,产生下意识的怀疑和审视。
保持自己的敏感度和低阈值,这才是幸福感能够长期持存的源泉。
3、寻求意义。
在适应和习惯长期反馈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克服过程中的挫败和无聊,让自己坚持到反馈?
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为自己的行为附加一个意义,让它成为你的内驱力。
这种意义的本质,是创造和联系:通过创造某些东西,使你跟你关注的人,你的伴侣、家人、朋友,跟更大范围的群体,跟这个世界,产生更紧密的联系,使他们过得更好。
它会反馈于你的行为之中,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永远无法脱离联系而存在,试着去主动掌控这种联系,并让它成为你的力量。
4、探索多样性。
如何才能在获取奖赏和快乐的同时,尽量不提高阈值和期望?
除了拉长反馈路径之外,另一个方法是,寻找多样化的刺激。
如果你的生活经常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不妨试着给它一些新鲜感,尝试去做一些没有接触过的事情。
无论是走出舒适圈,去结识不同领域的人;还是探索新的活动、新的可能性;抑或在生活中作出一些小小的微调,让每一天产生不一样。这些,都可以是幸福感的来源。
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你所感受到的世界,也会更宽广。
5、保持自主性。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人有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自主性的需求。
亦即,所作出的一切选择,是发自内心的,还是受到外界推动和操纵的?
只有坚持自主性,你一切决策和行为,对你来说才是有价值的。
从奖赏回路的角度看,自主性体现在哪里呢?
在于对行为的控制感。
这也是奖赏回路的基础:我的一切行为,必须是可控制的,并且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这种控制感。
所以,不妨在生活中多审问自己:
我想要什么?
为了实现它,我可以去做些什么?
为此,我愿意舍弃些什么?
四、经营关系,是一门学问。
1、共情别人前,先共情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需要促进关系的场景里,我们倡导共情力。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人一定要先看见自己。
关系存在的真正意义:
不是要求对方不断满足我们的缺失与匮乏;
也不是勉强自己地理解、共情和承让对方。
而是透过一次次矛盾与摩擦,帮助我们去觉察、审视内在不舒服的感觉,
并从中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见自己需要成长的地方。
这时,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便可以为自己去做一点事情:
我满足自己的渴望,为自己的需求负责,开始照顾好自己、爱自己,优先尊重自己的感觉。
换而言之,当在关系中,对方令我们不爽,或给我们造成困扰、伤害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看见自己的痛苦,抚慰自己内在的不安。
针对这种情况,提倡一种态度:
理解,但不原谅。
我理解你,却允许自己不原谅你,是一种高级别情感态度。
理解,意味着站在对方角度去共情他;不原谅,则是站在自己角度去共情自己。
2、先共情自己,才能促进关系。
理解,但不原谅:
听起来有些冷漠,且不近人情;
但在现实关系中,却极具意义。
因为:
一个人只有真正学会共情自己,把力量带回给自己,他才会变得更加完整。
当他带着完整的自己进入关系,才有可能促进对方成长,并促进关系圆满。
在各种关系中,与其刻意去提升共情力,更提倡一种自然的状态:
允许各种真实感觉的存在,允许自己当下的坦诚,而不必刻意用共情去维系关系。
丁俊贵
2023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