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道家质疑,你这个办法没用,因为所谓仁义、礼乐也都难免是偏颇的、相对的、形式化的要求,其结果往往是扭曲了人的本性。庄子说:只要有人提倡仁义,后代一定有人吃人的事。为什么?你前面提倡仁义,后面就有人用仁义来标榜,那就有假仁假义,只要虚伪一出现,最后就会有人欺骗他人,把他人卖掉,把他人杀掉,把他人吃了都有可能。
道家开出的化解虚无主义的药方是什么呢?道。人活在世界上,有生老病死,自然界有交替荣枯,这一切最后都会消失。因为凡变化者皆缺乏稳定的基础,只要有开始就会有结束。只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是无始无终、无形无象、无处不在的,那就是“道”。“道”是万物的根基,是一个整体。我们活在世界上,虽然只有短暂的生命、虽然处处受到限制,但只要领悟和掌握了“道”,一切就都没有问题。所以庄子提醒我们,要破解虚无主义,只有一条道路可以走,就是设法体验什么叫“道”,设法体验到究竞真实的东西。怎么做呢?庄子有一套修养方法。这套方法的前提是深人而准确地了解“人的生命”是怎么回事。简而言之,庄子要由人的生命现象着手,看穿人的生命本体,然后提出一系列修行指针,最后抵达悟道的境界。
那么,人的生命现象有何内容?人有身体和心智。身体有感官,由此引发情绪和欲望,造成各种困境。庄子的观察是:“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庄子,齐物论》意思是:人承受形体丽出生,就执着于形体的存在,直到生命尽头。它与外物相互较量摩擦,追逐奔驰而停不下来,这不是很可悲吗!这样的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以心斗”。睡觉时心思纷扰,醒来后形体不安,与外界事物纠缠不情,每天钩心斗角。很明显,这样的困境可以推源于心智的偏差作用。人的心智拥有认知、判断、选择等功能,但是它很容易陷人“区分”的层次。庄子的建议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摆脱肢体,除去聪明,离开形骸,消解知识,同化于万物相通的境界。简单来说,就是做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身体如同枯了的木头,心智如同燃烧后冷掉的灰。什么意思呢?没有欲望和执着了,完全不受外物的干扰和影响了,求得心灵的平静和自由。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修行,一步步地放弃、排斥、超越人间的各种欲望,对生命的限制一一加以突破,到最后把生命转化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时候,人就能逍遥游于天地之间,与“道”合一,永恒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