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习渐靡,物之微者也。其入人不知,习忘乃为,常然若性,不可不察也。——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道施》
积习,指长久以来而形成的习惯,然后习惯成自然,形成了你的固有思维模式,遇到事情就自然而然那样去处理,也可以说是条件反射,这也是难改的原因。
每当沾沾自喜于情绪觉察和思维方式有很大改变的时候,自认为行为模式有一定的进步的时候,总是会迎来当头一棒,提醒你还差很多、差很多、差很多!
昨天孩子的美术专业老师发来了语音,说孩子最近一段时间的专业练习没有交作业,当时我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并用合适的方法和孩子沟通了。虽然其中也不乏有委婉的说服和说教,但是比以前的自己好了太多,母女相处融洽,不觉有点自得。
今天早上七点半左右,考虑到要给老师回复一下我和孩子的交流结果,于是我给老师编了长长的一段微信发了过去,一方面感恩老师,在这个特殊的非常的超长的假期中的辛勤付出,一方面也表达了我和孩子争取跟上老师进度不掉队的想法,并和老师说了孩子的作业的完成情况,其中也隐藏着为孩子的开脱。八点的时候老师回复了几段长长的语音,我习惯性地直接就去敲孩子的门,想让孩子听这几段语音,孩子非常的愤怒,不情愿的打开门。我突然意识到我又在用以前的模式和孩子来沟通交流。昨天孩子凌晨才睡觉,这个时候正是她睡得最迷迷瞪瞪,也是情绪最不容易控制的时候。而我却为了自认为对她学习有用进行说教,实际上她此刻需要的是睡眠。
心理学学习让我明白对孩子说教其中潜藏着对孩子的否定与攻击,所以孩子会很敏感的觉察到,恰恰我的女儿就是这么一个自我意识特别明确,直觉又特别敏锐的孩子,她用她的态度明确的表达了“这次说教对我无效,我讨厌这样的你。”实际上如果我把这件事情等下班以后回来再和她勾通,效果要比让她怀着一种愤怒的情绪来听老师的意见要好得多。
为什么一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尤其是老师和我沟通后,我就会特别的忍不住,非要马上去对孩子进行说教,试图让她知道自己的问题呢?这背后可能有我深深的焦虑,一种对孩子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支配着我,反映出我对孩子能力的否定与不信任。更深层次上我还是没有把她当做一个和我一样的独立人格的人,还在把她看作我的一部分或者我的所属物,老师对孩子的批评,触碰了我自己的完美情结。我不能忍受或者接受别人对我的不认可,可改变这种状况又需要孩子的行动来实现,我自己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我焦虑,我恐惧,因为事情是我不能控制的。
因着没有尊重孩子,所以外在的交流方式自然而然的是我不顾一切马上从睡梦中拉起孩子,还在试图用我认为对孩子好的方式来给孩子进行说教,从始至终只看到我在满足我的需求,看不到孩子,因为潜意识中她也是我的一部分。 经过今晨的梳理似乎找出了我面对孩子未来的焦虑恐惧的根源和我为什么在与孩子沟通时的那种看不到孩子的样子。
为什么一遇到涉及孩子的问题就启动固有思维,“积习难改”?“积习”它可能是已经深入到你的骨子里的,或者说是潜意识中的,有的时候要找到它的根,把它挖出来,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否则所谓的“改”可能是只是改的表面上的东西,就如同治病一样,不除根儿,只是治标不治本。
此刻特别强烈想分享这首纪伯伦的诗歌《儿女其实不是你的》献给孩子们!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这篇文章是2020年2月27日晨记录下来的,在发与不发之间犹豫了好久,还是贴出来,让自己警醒。教育首先是关系和谐,我和女儿还处于关系修复阶段,有时候一些习惯性做法会引起特别明显的关系动荡。我的那些“积习”需要时时觉察到,“改”意味着打破固有思维,建立新的思维模,要反复不断践行新的行为模式,才能形成新的思维模式或者说习惯来替代“旧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