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会上,经常可以看到家长普遍会问老师这样的重要问题:“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可能地帮助我的孩子呢?”研究者回顾了三十七项关于家长面对学生的成绩时表现出的行为态度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这个研究样本包括了八万学生和家庭。对于什么行为有用而什么行为不起作用提出了建议。
主要研究结果
他们的研究发现了四件家长在孩子中小学阶段有助于提升学习成绩的事情:
1. 较高的学业期待
家长对孩子有高愿望和高期待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产生最大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包括学校的重要性,对老师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价值。
2. 定期交流
定期交流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这有助于帮助家长防患于未然,在大问题产生前,就能消灭潜在的危机。
3. 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些好的阅读习惯包括经常地、定期地和孩子一起阅读。可以是你读给孩子听,也可以鼓励孩子和你一起读。
4. 作业规则
这些清晰的规则以围绕着如何分配家庭作业与休息玩耍的时间为中心。家长对孩子解释这些规则为什么合理,有助于帮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就自己独立的学习时间做出更好的选择。
通过对比,研究者们发现一些行为并不能对学生的成绩产生较大影响,比如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监管学生的回家作业等。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表现?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是跟着感觉来。此项研究告诉你哪些行为有助于孩子的学业表现,又有哪些行为助益不大。
先说说,对孩子学习成绩助益不大的一些父母行为。从研究来看,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监管学生的家庭作业等行为并不能对孩子的成绩产生多大影响。
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让我联想到近些年的家委会。如果是出于热心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做义工、做奉献,那倒是一件好事,毕竟家校融合确实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然而,研究认为希冀自己的参与行为有助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貌似不现实。这个结论对吗?有待现实检验!
监管家庭作业也没有多少作用?研究结论认为监管家庭作业没有多大用处。反而是作业规则更起作用。“这些清晰的规则以围绕着如何分配家庭作业与休息玩耍的时间为中心。家长对孩子解释这些规则为什么合理,有助于帮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就自己独立的学习时间做出更好的选择。”如果研究结论成立,那么我们就不必监管孩子作业太多。正如我常说的“管是为了今后的不管”。反而是给孩子制定家庭作业和休息玩耍的时间分配的规则,这些规则比监管作业更管用。当然,这些约定需要做好沟通解释作用。规则之下,要选择适度的放手。我想,沟通解释就是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典型特征。
研究结论中非常明确的是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特别提到亲子共读。这倒是和“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一致。所以,评价一个家庭文化的优劣,应该是是否爱给孩子买书,是否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只可惜阅读也有个关键期,如果十岁之前没有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估计今后一生都不见得拿得起书来。尤其当下教育高度内卷,初中之前如果没有给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后续的刷题模式几乎给不到孩子阅读的机会。
定期的交流居然也有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研究结论认为“这有助于帮助家长防患于未然,在大问题产生前,就能消灭潜在的危机。”看到这里诸君不妨自我检视一下,自己和孩子饭桌上的交流有多畅通?如果没有亲子间的交流沟通,一方面容易失去对孩子成长的监护,更关键的是我们也无法去影响孩子,帮助孩子做好各种人生选择。这也是我经常强调的“关系胜于教育”。
最后一条研究结论是对孩子有较高的学业期待,前面也有提到高愿望和高期待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包括学校的重要性,对老师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价值。”学校的重要性,可不可以理解成尽量给孩子选择教育质量好的学校。至于“对老师的态度”,境界高一些应该是尊师重教。现实一点就是我说的:让老师喜欢孩子,让孩子喜欢老师。智慧的父母比谁都更深刻理解“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至于“教育的价值”,相信世人都知道犹太人对世界的影响力,二战之后日本的崛起,二者都源于对教育的重视。国如此,家亦然。重视教育的家庭,孩子更有出息。
对照以上几条研究结论,你做到了几条呢?科学研究的价值就在于它具有普遍规律性,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