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柏拉图是浪漫的,亚里士多德则是理智的;柏拉图是热情的,亚里士多德则是冷静的;柏拉图是革新的,亚里士多德则是保守的。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缺少情趣,他喜欢在讲课时走来走去;他喜欢闲来无事观察万事万物;他喜欢娶个美娇娘过真实的生活。所以,相比柏拉图,他是一个更为现实的“务实”主义。
亚里士多德KO柏拉图
认识亚里士多德,要从两方面来讲,首先对于前人,他是当时时期的绝对一线明星,且是唯一的国际好莱坞级别,成就非凡,不仅娶了马其顿的公主为妻,还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但是,对于后人,他却犯下了众多错误,无论是他在物理学、天文学等众多领域,都成为了后人发展的阻碍。17世纪至今,每种新学说的推出都是以推翻亚里士多德开始的。
作为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独特的,他知识渊博,涉猎广泛,著作中淡化了宗教成份,更加的理性系统。正如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反对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理念或形式构成的系统,但是理念并不与我们感知的世界相分离,理念内在于世界,给予世界形式和生命。我们的经验世界不是不值得信赖的表象,它就是真实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世界不是表象,而是我们真实的经验,经验是知识的基础,理念知识是通过对经验的分析加工而得来的。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地上,与我们的生活更加贴近,更加接地气儿。
那么,如何解释这个世界?它的本质是什么?柏拉图把早就存在的“理念”作为研究实体,经验世界的事物都是实体的复制。亚里士多德认为具体的对象或者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实体,理念或形式与实体不可分离,都是具体存在事物“本质”的构成。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派是第一个创造出“本质”这个名词的。“本质”指的是“你之所以是你的本性”。在柏拉图那里事物似乎缺少了点个性,或者是他的学说本身的矛盾性就没有考虑到各个具体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亚里士多德将形式或者理念理解为事物的普遍性,形式是所有同一类型事物共有的本质。而物质是事物的特殊性和唯一性的表现。因此,个体是由形式和物质构成的不可分离的整体,不是柏拉图所认为的是相互分离的。亚里士多德坚持认为普遍和特殊融合在个体事物的完整统一体中。简单理解:按照柏拉图说的,你就和其他人一样,都是按照一个“人的理念”复制出来的,但是他忽略了你和其他人的不一样。亚里士多德这里,你是人,人是形式或是理念,你和其他人都是人,这是你们的普遍性、共性,但是你可能是个可爱的胖子,那这就是你本身物质的个性存在,是你的特殊性唯一性。
亚里士多德四因论
物质和形式是你的一体两面。可是你是如何从一个婴儿长大成一个成人的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注意那个时候可还没有没什么细胞分裂的说法。亚里士多德提出“潜在和现实”的概念用来解释这个变化。潜在和现实是实体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潜在是较早的状态,现实是已经完成的状态。你小时候是个小胖子,那就是你的潜在,现在你是个骨感美女,就是你的现实,未来你成为了一个丰满大妈,那现在的骨感美女就是你未来丰满大妈的潜质,潜质与现实是相对的。那为何你会从一个胖姑娘变成现在的骨感美女,这里就要引出亚里士多德的因果概念:四因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出现(现实)所必需的条件被称为原因,事物的实质就是凭借形式使得物质成为某种东西。比如,凭借丰满大妈的形式,骨干美女长成了大妈。而亚里士多德将原因归为4种:
质料因:事物是由它生成的一种原始材料,比如布料是衣服的质料因;
形式因:事物现在呈现的样式构造,衣服的样式就是布料的形式因;
动力因:从质料到形式的动力因素,比如,剪刀针线;
目的因:是制作事物的目的,比如一件可以穿的衣服。
亚里士多德看来:形式是有目的的力量,在物质世界中实现自身。基于这4种原因,所以,你就成为了现在的你。
亚里士多德是个十足的“目的论”崇拜者。所以,他也没有忽略给整个宇宙安插一个统一的最高级别的目的:上帝。上帝是是世界的统一和指导性原则,是所有事物努力实现的目标。这一点,我也就只意会不言传了。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中庸
在认识亚里士多德的过程中,我不自觉的冒犯给他贴了几个标签:第一个就是上面所说的目的论,第二个就是反对平等。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充满着不平等的讯息。他说不同地位的人享有不同的正义标准,并主张将最好的资源供少数人享用,这让我想起中国一句古话:只许周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他认为人和物都有界限,越界就是非正义的表现。人的能力不同、地位不同、界限也不同,界限越大幸福越多,天经地义。他认为很多人的苦难是他们的罪恶。他的伦理学说冰冷缺少温度,傲慢没有关怀,理性拒绝仁慈。当然,作为一个公主的老公、皇帝的老师,一创业就有天使投资人给了400万美金,没经历过苦难的人来说,他的理论只能偏见的代表着那些闲适或是无欲无求的人。此外,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他提倡幸福是最高的善,人区别于动物的独特性就是理性,当理性指导行为,就产生了德行,德行是幸福的本质。与此同时,人的行为要在“过与不过”之间的中庸之道中,没错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中庸。比如说勇敢,你不能太勇敢,那是鲁莽,也不能不勇敢,那是怯懦,要刚刚好,中间状态最佳。
“中庸”不仅适用于伦理学,还适用在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说国家应该由中产阶级贵族统治比较好,他们既有德行又有财富,不像君主制易于集权专制,又不像民主制愚昧无知。所以贵族统治刚刚好,最理想。好吧,一辈子都混迹于皇室贵族上层圈子的人,提出这样的想法也不足为奇。
逻辑学创始人
最后,我们简单聊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吧。他可是逻辑学的创始人。简单概括就是:三段论。
首先:所有人都会死
其次:苏格拉底是人
结果:苏格拉底会死
难道,当时就没有人问他老人家:你怎么知道所有人都会死呢?这个三段论呢肯定是被亚里士多德高估了的,随便在《奇葩说》找个辩手都能立马KO他老人家,但是在当时的历史地位可就不可小觑了。
就是这样一位集各家学问于一身的哲学大咖,风光一辈子,只可惜亚历山大大帝早他一步over了,雅典重新独立,亚里士多德也就被扣上了“奉承僭主,不敬神灵”的罪名即将像处死他的祖师爷那般被迫害。不过,理智的亚里士多德明智的选择逃离了,第二年,病死在流放地。古希腊三贤世代落幕了,哲学正逐步朝着黑暗的时代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