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出生在雅典北边的一个马其顿城市。其父亲是国王的御医。浓厚的医学气氛培养了亚里士多德对科学的态度和向往。亚里士多德是成年之后才去的柏拉图学院。那无疑是一段美妙的岁月:一位才华横溢的弟子和一位大师悠然漫步于哲学的领地。 天才与天才的碰撞闪耀璀璨,火星四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经常就问题争论不休。出于对哲学的热爱,亚里士多德反叛自己的精神导师,甚至说:智慧绝不会随着柏拉图的辞世而消失。亚里士多德后来成为了传奇君亚历山大的老师,教授亚历山大各种知识。亚历山大崇拜他的老师,一直慷慨的资助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工作。
亚里士多德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创办了一所学校---吕克昂。不同于侧重于数学,思辨以及哲学的柏拉图学院,吕克昂学院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上。尽管亚历山大的资助丰富,但研究设备却非常落后。亚里士多德无法构造实验来验证猜想,只能从大量的观察中归纳出一些结论。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边际各个学科,攥写了《物理学》,《气象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等的学科。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被称为是古希腊的百科全书,是知识和理论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热心于科学,这让他少了很多浪漫的气质。虽然他不像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雄辩,但他创造了一整套科学和哲学术语。很多术语我们沿用至今。自此,科学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严格的程序和表达方式,这是科学史上巨大的进步。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科学充其量是一个胚胎。各种神学和迷信混杂在科学之中。人们大多用某种超自然力来解释所有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尽管有一批哲学家致力于探索自然,对复杂的天体现象和生命活动做出合理的解释。他们有很多创见:比如到生命最早是在海洋中形成的,慢慢迁移到陆地上的;人类是经过漫长岁月的进化才成为现在的模样的。甚至推广说,器官的功能和模样也是无数次自然选择的结果,只有能生存下来的器官能流传,反之则灭亡。对于宇宙,他们提出了朴素的原子学说。等到了亚里士多德,他继承前辈的工作,发掘记录了自然细节,研究整理了很多资料,使得科学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讨论了物质,运动,空间,时间等等终极概念。他在天文学上没有什么创见,但在气象学上,他指出,我们这个世界是循环的:大洋蒸发海洋,河流,溪泉,同时蒸发的水汽凝聚成云,变成雨水落下。世界处于不停变化之中。不过,他进一步的说,世界在生灭之间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容貌。文明和生命逐渐发展到某时,巨大的灾难会毁灭世界,然后再一次重生。今天流传的古老神话是上一轮文明的遗迹。在生物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渐渐发现了各种生命形式可以连接成一个有序的链环,其中每一环与相邻的环差别都不大。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生物学解释存在重大错误,但是他提出了很多创见。比如,他把人类划分在了胎生四足一类。他还认为食物决定了动物的生活方式,暗示了物种进化程度越高,其特殊化程度就越高,后代的数量也就越少。他还创立了胚胎学,观察了许多动物的成长过程。
除了科学,亚里士多德还创立了逻辑学,旨在帮助人们经行更加有效的思辨。逻辑就是指正确思维的方法和艺术。它是研究所有科学和艺术的方法。其实,当苏格拉底坚持明确定义,柏拉图反复推敲概念时,逻辑已有了原始的样子。逻辑学致力于明晰讨论中每一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准确的定义都有两个部分。首先,将特定的物体与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于一个类,其次,指出特定物体与其他同类物体之间的差异。亚里士多德的基于逻辑的哲学思想是不同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一个通用的名词,任何一种普遍适用于同类成员的名称都是一般概念。概念只存在我们的主观意识中。而柏拉图认为,一般概念具有客观存在性。这种分歧反映在两者的哲学中,亚里士多德主张去关照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现实,而柏拉图十分迷恋普遍性,为了创造一个理想国不惜牺牲个人。现在看来,注重客观现实的亚里士多德更加高明一些。三段论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最耀眼的贡献。三段论由三个命题组成,其中的第三个命题是有前两个命题的正确性得到确认后得到的。三段论无疑是说明问题,乃至发现真理的手段。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起源他的生物学观点:一切事物都是由内在的,自我发展的愿望推动的。事物既是形式又是实质,形式来自实质,并能产生更高形式的实质。孩子是胚胎实质的形式,但孩子又是成人形式的实质。实质只是形式的可能性,形式是实质完成了的本体。实质具有阻碍性,形式具有构建性。形式不仅是事物的外形,也是唯一形成事物的力量,是内在的必然性。一切事物都朝着具体目标运动,自然的种种谬误都是因为实质的惰性阻碍了实现目标的力量。发育和成长不是偶然,一切事物都由内在的本质和生命规律引导,向着一定的方向运动。对于运动这个概念,亚里士多德以为运动是有起因的,存在一个不动的第一推动者。上帝没有创造世界,但他推动了世界,是驱动世上一切活动的原动力。不过亚里士多德又是自我矛盾的,因为他在别处说,上帝就是活力本身,是万物的本质。
亚氏的心理学首次提出了“第二天性”---习惯。亚氏在这个概念上显得有些矛盾,有时候他认为我们不能凭借意志直接改变目前的状况,有时候他说我们可以靠改造环境来选择我们未来的命运。关于灵魂,亚里士多德下了一个有趣的定义,灵魂是一切有机体活动的根本原则,是它的力量和变化的总和。灵魂与记忆结合,并随着记忆的载体死亡而死亡。但是理智中主动部分即纯粹的思维能力却独立于记忆之外,也不会死亡。亚氏毁掉了灵魂同时赋予灵魂永生。
亚里士多德初步创立了美学。艺术创造源自塑造形象的冲动和表达感情的渴望。艺术形式从本质上说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对着大自然举起的一面镜子。高雅的艺术不但打动我们的感情,而且体现了我们的理智,这种理智上的愉悦是人所能得到的最高形式的享受。因此艺术作品应该注重形式的完美。艺术的功能在于精神宣泄。在社会规范的种种束缚下,人们心中积累的各种欲望很容易爆发为反社会的破坏行动。但是,这些欲望能以一种无害的艺术形式宣泄出来。
关于伦理学,亚氏思考了什么才是最好的生活?美德是什么?我们怎样获得幸福?他说,善并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是幸福。人的幸福在于充分发挥人类的特性。发展思维能力能给人带来幸福。除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幸福的主要条件就是理智的生活。美德要依赖于明智的判断,自我控制能力和协调欲望的方法。美德不是俗人所能具有的,也不是天真的愿望所能产生的。它是经过充分发展的人凭经验获得的。要获得美德,就必须走中间的道路,即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变量,只有思想成熟,处事灵活的智者才能做出准确判断。美德是一种艺术修养,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获得。不过务实的亚里士多德又说,除了中庸之道,我们还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金钱,因为贫穷会让人变得吝啬和贪婪,而富有可以使人摆脱焦虑和贪婪。另一方面,友谊也非常重要,因为幸福与人分享就可以成倍增长。但总的来说,幸福只能是理智的快乐,只有通过追求真理获得的幸福才是真实的。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贵族政治。他向往秩序,和平与稳定,但反对柏拉图的共产主义理想国。在他眼里,个性,隐私和自由要高于社会效益和权力。而且,社会分工引起人与人的不平等,这无法避免。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因为它不能为人们发挥能力提供足够的动力。他说,现实的种种罪恶不是私有制带来了,而是人性本身的恶的反映。大部分人是天生的懒汉,无论在哪种制度下,都会沦落为底层。因此,这些人在政治上必定要受别人统治,在生产上要受到别人指挥。体力活是没有头脑的人干的,而且它会进而使头脑变得迟钝。只有有闲的人才能从政。不过亚氏把商人和金融家也化为奴隶,因为靠钱牟利是不当的。
亚氏理念中,女人天生低劣,理应接受统治。女人意志薄弱,没有独立性。她最好满足于平静的家庭生活,接受男人的统治。亚里士多德设计了有趣的婚姻制度。男人到三十七岁左右才能结婚,娶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子。因为这种年龄结合,其生育能力和情欲会在差不多相同时期消失。国家应该监督和管理年轻人的婚姻因为年轻人比较易变,不成熟。国家应规定男女的婚龄,受孕时机,人口增长率。每个国家应该根据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设定一个理想的人口总数。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可以用堕胎来抑制人口增长。
国家要掌握教育,使其适应于政治体制。通过教育,国家要让人知道,社会组织提供安全,法律保障自由。只有在一个有序的国家,个人才能施展无穷的潜能。几乎所有的革命都是不明智的,革命可能带来的好处不足以抵消其破坏社会秩序的坏处。统治者要想避免革命,就应该防止严重的贫富分化。统治者应该鼓励移民,通过疏散人口来避免危机。他还应该鼓励宗教信仰,并做出信仰上帝的姿态。因为百姓看到统治者敬仰上帝,就会认为上帝是与他在一起的,也就不会因为担心在他那里受到不公而发动革命。
只要由宗教,教育和家庭的等级划分作为保障,几乎任何一种传统的政体都能长久存在。任何政体都是与自身特定的情况相适应的。从理论上说,由最优秀的人掌权的政体就是理想的政体。可行的最佳政体是贵族制,即由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过人的能力的少数人掌握政权。
评论:亚里士多德很难得到人们的热爱,因为他自己就很少热爱什么。但他冷静的怀疑精神是更有力量的。亚里士多德是有史以来独自创立宏大思想体系的第一人,很难想象还会有第二个思想家能够像他那样对人类启蒙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每个时代的后来者都从他的著作中汲取过营养,并站在他的肩膀上认识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