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7日、28日,2024年淄博市“三名”建设工程第一期高级研修班在淄博师专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会议两天加一晚,聆听了淄博五中陈骞老师、桓台县第一中学耿文超校长、齐鲁师范学院的毕诗文教授和傅琴校长的报告,27日晚,各组还进行了分组研讨。 两天加一晚的高强度学习,让我颇有拨云见日之感。师德师风、思想理论、技巧技能大容量扑面而来。短时间的精粮喂养,让我深切感受到,名师之名的重要性,感觉到身上担子的艰巨性。
陈老师主要结合自己的成长之路,从阅读的角度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报告;耿校长更加关注我们的“明”,而不是“名”,分别从明术、明道、明理三个方面给我们以指导;毕教授结合教育家精神,给予我们高位高视角有高度的指导和期望;傅琴校长结合自己的成长和管理经验,给出了学校特色的创建等方面的管理建议。下面我一边梳理各位专家报告,一边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收获。
一、陈谦老师:且读且思,边学边教——我的二十载浅思录
陈老师风趣幽默的报告,让我颇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在读书上,自我感觉已经是非常能读的,已经可以完胜周围的人。可听听陈老师的课,才发现,自己是小巫见大巫。一本本经典名著,一句句经典语录,让我们徜徉在书海之中,不觉间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陈老师的读书,不是乱读书,而是结合自己的工作,结合自己的课堂,自己的需求在读书。有目的的读书。这样的读书策略,让我感觉书读得更加有味道,也更容易寻找答案,找到方向。
1.书到用时方恨少
陈老师为了参加优质课比赛,为了对自己讲授的课题进行深入备课,走进课题的灵魂,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如《爸爸爱喜禾》《情感教育论纲》,还报名了心理咨询师考试,自学了电影编导艺术,立志做一个习近平主席提到的“会讲故事、讲好故事”的践行者。对电影艺术的研究,让课的导入、结尾,环节的转换都如同拍电影一样的精致有趣,艺术味道浓郁。会讲故事,能讲故事,讲好故事,话语要风趣幽默,有感染力。做人要有亲和力,有距离感。甚至推出故事教学法,搞起了研究。
劳于备课,必疲于教学,捉襟见肘;劳于学问,则逸于教学,左右逢源。
“‘存在主义’让我们经常产生无力感,一方面觉得徒劳,不可能逃脱,另一方面又觉得必须做点什么。《也谈人生》这篇短文更让我确信,不能停下来,你唯一的出路(或者说对抗方法),就是保持工作,做一点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在没有意义的世界里找到一点意义。我觉得对我很有启发,让我想通了:一件事可以在宏观上没有意义,但是在微观上有意义”。敢于把自己的爱恨情愁袒露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温情和温暖,让学生知道老师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一个教育机器。
2.立志读尽人间书
我很赞同陈老师给我们出示的这段话: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我也自我感觉读了不少书,读得越多,感觉这句话道理越对。要博览群书,更要精读经典。那些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的书,那些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的书,才真值得一读。
陈老师最近读书的书单,确实震撼了我。这些书让我们明白做教育要树立科学思维,增加信息时代的“幸存概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我也读了道德经,甚至手抄了道德经来练字。当陈老师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才真的有了共情。
•孩子会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从观察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据此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向。
•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孩子会不断重复那些让他感受到自身价值和归属感的行为,而放弃让他感到不受关注和孤独的行为。
就是这了了的几句话,让我当场就网购了《孩子挑战》这本书,现在正在阅读。
那些不顾一切地总是鼓励人们去“牺牲”的人,不是心理阴暗就是愚蠢,他们内心没有人的快乐和自由。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能美好地生活,而非“活着”。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看到思想之光,看到讲台前教师的智慧与情感;他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接受“奉献”的。我上不出最满意的课,我后来明白:不可能有最满意的课,因为所有听课人也和我一样,都在往前走。和我的读书一样,我的学养是有限的。在学校,没有全知全能的人,只有富有学习意识、始终在学的教师。让学生看到一个虽然水平有限(或者水平很高)但一直在学习的人,正是有价值的“教”。
3.故书不厌百回读
首先,就是熊十力读书法,他让我颇有茅塞顿开之感。
主张摒弃己见,似乎没有了自己的主张,其实不然。因为虽然抛弃己见,却并不等同于盲从。不理解、想不明白的地方,依然要努力想明白,只是这个想明白,不是否定经典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肯定经典。想不明白,就带着疑问继续看书,看到一定程度,或许就因缘荟萃,明白了原来不明白的东西。在这个从不明白到明白的过程中,自己的看法始终在,但是以疑问的形式存在,而不是自以为是的正确。
因材施教,好像应该先这样子:“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了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先让他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不要对它有何束缚,以便全面地详详细细地观察它。”
读到以上的论点,我感觉任何的解释都是多余。一字不差的践行,我能感觉成长的力量。
4.也读人生无字书
关于班主任的论述,让我深深感触:为什么有一些老师喜欢当班主任呢?他们即使在夹缝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他们是一些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专业的人。
而情绪劳动概念的提出,对道德责任和专业能力之间就设置了一个过渡器,形成了一个关键而重要的桥梁。我的工作可能是因为我能全情去投入,而且能够得到认可,所以只要学生认可我,我就非常开心!
“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是在提醒我们,要站在事外看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总让我们有些局限。
以上的描述,都在提醒我们,教师也一个人,具有肉体。但是,教师更应具有精神,敢于突破自我,跳出环境,全面审视自己的工作。
5.绝知此事要躬行
离开对方的世界只是去描绘你希望的世界,失败是必然的。我没见过不以成绩来衡量的教育,即使有,个体也改变不了整体,所以可以预见的我的忙碌的40年的教师生涯是挺悲哀和失败的,有一点点自慰的话就是我曾尝试过。
陈老师,还给我们启示,要换位思考,真切的理解什么是教育。怀有理想的情怀去做教育,践行教育。
你情愿一辈子当老师吗?
Yes,I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