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两种思维方式看行为?
人的心理分两部分:体验与行为。体验内隐,行为外显可观察,根据个体行为就能看出正常吗?
“你认为人有正常异常区分吗?”
“你觉得自己是正常人吗?”
“那些你认为不正常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正常吗?”
“你认为有人会认为你不正常吗?”
这些问题只是烟幕弹,目的引出下面这个问题:
“你是否意识到上面这样绕来绕去提问有问题吗?”前面问题是具体问题,后面这个才是要思考的真正有意义问题。
这给出我们一个启发,思考问题两个模式,“一分为二”还是“一体为二”,作为咨询师应该一分为二看问题。
(人同时正常又不正常是一体为二,可以用佛学不二之法解释,还有一个解释就是人没有正常不正常区分,但是人的行为有正常不正常区分,这就是下面统计学视角。)
怎样用5个视角看问题?
生物学视角的疾病健康,统计学的正常异常,心理学的理性不理性,伦理或社会学的道德不道德,法律的民事刑事责任。
对于行为这个问题,回答两个问题:
“一个心理不正常的人,有没有正常心理活动或者行为呢?”答案是肯定的,变态心理学告诉我们,异常人心理活动不全是异常的,精神分裂病人人格缺陷但是感知觉可能正常,吃喝这些行为也会正常。
“你知道一个人是精神异常病人,也知道行为正常,你敢接近接触比如握手吗?”这个不用回答,任何语言回答都是防御,因为想象出的答案不真实,只有到了那个真实环境,你会发现自己真实表现是什么,要知道真实环境下的行为才是真实的。
(这里引出行为正常与否依据是统计学标准,同时由提问引出环境对于行为重大影响。)
你能举例说明特定人际环境对行为影响吗?
某女士因更年期求助,自称经常发脾气,丈夫女儿说她她不在乎,可是无意中听到第一次上门未来女婿在厨房对女儿说起她是否更年期,让她焦虑不已。这里启发我们,提问症状同时要明白更重要的提问是,“你为何这个时候来就诊而非以前呢?”促使就诊的往往不是症状而是特定目的。
咨询师具体化提问,现在48岁,每天发脾气几次,回答20次,再问年轻时候呢回答18次,由此可知因为人际环境自我贴标签作用。
类似例子很多,贴上孩子撒谎标签就听不到真话了,刻板效应就是先入为主,北方南方男人差别粗狂拘谨,这种危害导致歧视。
怎么判断正常还是异常行为呢?
上面废话不废,横联纵联互联胡联(引出人与行为不同,行为判断标准,提问让人心动),勒温经典行为公式,行为乃个体及其环境互相作用结果,原话是“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环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1、如何看人判断行为是否正常?
要看这个行为人与身份、角色、位置等是否符合,举例:
精神分裂症病人就诊闻到房间臭味,其他人没有问题,说明不正常,因为幻嗅。
孩子买了游戏机玩个不停不顾写作业,正常。
不管听不听,家长闭着眼给孩子讲大道理,不正常,因为四个心理状态对应活动,因人而异说话。
孔子“闻斯行诸”故事。用心理学视角看古文。
2、如何看环境判断行为是否正常?
行为与环境和谐协调才正常。举例:
孟子说大禹后稷颜回故事,什么环境什么行为。
战场杀人极端例子。
开会旁若无人接打电话。
为何要重视传统文化挖掘?
不能局限书本讲义,要挖掘自身资源,用自己话语讲故事,用自己理论解释问题,把西方理论移植过来。
为此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心理学理论嫁接基础,把文化、日常生活、热土作为嫁接母体,这里的孔孟之道就是扯虎皮拉大旗。(诗经、道德经、坛经、庄子、论语、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等,以及经典童话笑话寓言等。)
向传统文化致敬!
你会怎么回答这些问题?
1 谈谈您对“一分为二”和“一体为二”的理解。
哲学辩证法看事情就是一分为二,避免非黑即白,学习阴阳鱼,这在现实生活做到并不容易,比如我们讨厌缺乏社会公德人士有可肯定地方吗,立体看人就是接受自己优缺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此借助一体为二来增加接受程度,比如善恶一体,好坏一体,手心手背一体,矛盾法则的对立统一,好比家里大门,你说是入户门还是出户门呢。这个还可以从佛学不二之法理解,比如一个人是好,也是不好,或者说既是好也是不好。
2 如何判断心理的正常与异常?
诊断学,主客观、知情意、人格稳定性是否一致三原则。
统计学,常识判断是否与大多数人一致。
伦理学,道德水平如何。
法律方面,知法犯法如何。
3 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刻板印象?别人是否对您有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很严重,比如视权威为能力出众者,容易仰视。比如视咨询师为专业人士共情能力超众。角色代入感严重,需要警惕。别人对自己刻板印象比较刻板,需要思维灵活。
4 您有哪些被认为不正常的行为?
在一些人看来,一把年纪了,不好好修身养性,执着学习这些干嘛。
5 认真的阅读并体会以下两段经典的心理学内涵:
(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闻斯行诸故事是从个人看行为正常否。根据个体特性看待个人行为,所谓“因材施教”,不同行为对应不同应对措施,理论依据是勒温公式,不同性格下的行为都是正常的。子路勇敢直率性格的行为正常,但过于激进就要适当约束,而冉求过于谨慎性格的行为,也正常但是要激励。
禹、稷、颜回故事从环境看行为正常否。人在特定环境下做事就是正常的,理论依据除了勒温公式,还有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即不能改变环境就要顺应环境,做好次级控制。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环境动物,行为被周围环境深刻影响着,好比风口上的猪都可以飞起来,好比一叶小舟随风飘荡,而我们能顺应时代潮流,不忘初心,和其尘同其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