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问:
最近学习了笑来老师的《为什么你一定要写作?》文中谈到我们写作的时候要想到自己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没有用。甚至关于有用这点还有非常细致和深入的叩问:1、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没有用?
2、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 有用的话,有多大的用处呢?如何做到最有用?
3、我写这个东西对别人有用的话,对多少人有用呢?如何做到对更多的人有用?
4、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用的话,在多长时间段里有用呢?我如何做才能让那个时间段更长一些呢?
5、我写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用的话,如何才能优雅的让人们恰当的回馈我呢?
诚然,前面四点老师都做到了极致,在“只字不差的阅读”无音频版推出之后,又倾情奉献了音频版。当然,他确实也得到了人们优雅的回馈——得到订阅栏目中fans人数第一,推动了区块链,孵化带动了金马和覃杰等一系列项目和社群……
回看我的写作,码字的时候都是想怎么把自己的情感写真实,怎么准确表达,怎么体现深度和逻辑性。最终怎么提升自己和对自己有用,从来没想过对别人有用。最近参加的007社群里的伙伴的文章很多都是条条框框那种对别人有用的,我这样行文的很少。
友顷答:
李笑来写作当然可以是为了对别人有用,因为他已经实证出来一条自己的路,他已经成功了所以对他自己有用的必然也会对别人或多或少有用,辐射面会更加广阔一些,他那五条是递进的,辐射的广度、宽度和长度不断加深。但是作为我们现阶段,写作的时候想怎么把自己的情感写真实,怎么准确表达,怎么体现深度和逻辑性。最终怎么提升自己和对自己有用,也是很正常的,因为连自己都不能取悦谈何取悦别人呢?而且我们没有对公众发表,如果要对公众发表的话那势必需要考虑深入一些,他那五条的确是后面必经之路。可以说抱着这样的想法,可以提升自己的格局,与先取悦自己并不矛盾。举个童书妈妈山川玲的例子,14年我初识她的时候,她跟凯叔等大咖一起搞一个演讲的活动,当时凯叔给我的印象很深,从内容到形式都那么引人入胜。同场的山川就显得拘谨而紧张,那是她从时尚编辑转行到教育推广不久。后来她读了上百本教育书籍,又组织了童书妈妈各地的读书会,通过阅读和演讲的方式推进读书会活动。此后的每次见她都觉得她点评的内容、演讲的气场等有很大的精进。至16年,她已达到对脑子里的知识信手拈来,随意组织,但深具思想性和逻辑性的境地。最近听过她几次演讲在内容深刻性和真实性外充满了包袱、幽默、泪点和笑点。公众号的内容也如此,全是原创,虽然高产,但不影响高质量。这就是成长的过程,需要别人来关注她,那么也就需要不断吸收更多,从而才能生产出对别人有用的作品,完成自我超越和蜕变。
我的再思考:
如友所说,从取悦自己到影响别人是写作发生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因为有写作和演讲等的输出要求那么会倒逼自己不断输入、高效输入、高质量输入。同样是得到专栏《5分钟商学院》的主讲刘润在《如何写出一篇好的专栏文章》里提到写作的三大心法:用价值感死磕自己,用结构感切割文字、用对象感伺候读者。也是在讲写出对别人有用的文章,也是一开始就要针对阅读对象切割文字。讲的貌似很有道理,但是我为何还是这么反感呢?可能在我的阅读体验中,看中的不是有用而更多的是有趣,不喜欢123的标题式罗列和讲一两个故事后对总结性句子加大加粗甚至变字体颜色的提醒。我喜欢在同样受到尊重的每个文字里自己去推敲去玩味去拿捏去提炼,喜欢通过反复读和看去厘清段与段之间的拉拉扯扯和起承转合,喜欢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甚至中间的某个角落把那些表现作者情思的而他又有意无意藏起来的某个词语给揪出来……这个过程就如同一只以老鼠为食的猫,在让它成为口中餐之前先来回逗玩几回。相比在房间某个角落每时每刻都有一盘肉放在那里,这只猫的胃口要好得多。
诚然我这里说的是文学欣赏,跟前面两位老师说的不是一回事儿。他们讲的是实用写作,要靠这个吸引眼球和“优雅”的取得回馈,那么必然要迎合读者的口味,以终点来指导自己的起点和路线,以致在这个快餐文化时代下帮助读者快速记忆和理解,提供操作和实践指导,从而快速走向成功。受欢迎的公众号和各类培训专栏等无一不具备这个特点,到处充满了“成功学”的味道。是了,我反感那样的文章表现形式的深层原因是我反感这种鸡血似的“成功学”。可能,我认为读了成功学不一定会成功,成功了也不一定幸福。是的,我要的、求的是幸福,它是一种绵长的存在,在粗茶淡饭中,在亲子互动中,在诵读写作中……
也有可能,有人说我这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姿态。也罢,有可能也对。先让我干干净净的写几纸取悦自己的抽屉文学,在自我陶醉间默念:真正的成功是对幸福的体验,它那么近又那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