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专注,是一项核心竞争力。
01
—
专注是什么?
我认为专注是能够抛弃外界任何杂念,全身心投入从而达到心流状态的一种能力。之所以称之为“一种能力”,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专注,并且这种能力不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增长,相反,你会发现,最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的是孩子,搭乐高积木、画画、玩过家家,孩子们玩起来的时候非常认真,在他们的视线里、脑袋里全是眼前这一摊事物,妥妥的“活在当下”。成年人为何很难像孩子一样专注呢?因为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我们拥有一套极强的神经感知系统和高度发达的大脑,这是一把双刃剑,让我们能处理一些复杂局面的同时也很难摆脱四面八方的干扰。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的大脑擅长捕捉、处理外界各种信息,这是在很多场景下必须具备的技能,比如,某大型活动现场的组织者必须时刻采集观众、舞台、后台的实时情况并见机行事,而这种技能也妨碍我们在另一些场景高度专注于一件事,比如,办公电话频繁响起、微信气泡频繁闪现、周围同事左一句右一句还不时有其他部门同事现场求沟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在两小时内完成一篇三千字的报告,天啊。
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老和尚答道:“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答:“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答:“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第一次相识的时候,盖茨的父亲就给他们一人一张卡片,让他们各自写一个词来描述是什么成就了他们,结果两人的答案竟然一模一样:专注。
显然,能做到专注的人都很牛,那么,专注的好处是什么?
02
—
专注的好处
也是最近一段时间,我才意识到专注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第一点,当我们沉浸到某件事物的时候会发觉时间过的很快,“痛苦”的工作也好任务也好变得不再苦,而是很有乐趣,想一下某工作原本进展地很顺利,但今天碰到一个坎儿(在能力射程范围以内),于是想方设法跨过这道坎,在解决这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求助有经验的同事,或是到网上搜索方案,经过一番努力破解了,我们心里面会是甜的,会有一些成就感和获得感,同时回望整个过程会觉得有趣,这一切的大前提是我们接受了这个难题并全情投入了解题过程。第二点,在专注状态下的效率非常高,职场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白天的工作时间产出效率很低,原因是会被各种条线的各种人各种电话打扰,简单任务可能会重启五六次,复杂任务根本就无法开启,而下班后的时间完全属于自己,不会被打扰不需要参与别人的课题,产出效率是最高的,通常能用一小时的时间完成白天四个小时都完成不了的工作。第三点,专注是一种心流状态,也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还记得小时候,当我们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在沙堆里挖出一个“地下宫殿”,会在心里觉得自己好棒。工作以后,当我们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完成一套PPT,有组织架构逻辑、有上下文衔接、有前后文呼应、有数据、有图表、有工作计划,会在心里给自己竖一个大拇指。
03
—
如何做到专注?
1.给自己设定目标。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说过,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们在开展所有行动之前都会有个关于做这件事的意义的心理预设,意义是一种力量,只是,有些力量来自于我们身后,比如我们的本能和欲望,有些力量来自于眼睛前方,比如我们设定的目标。本能和欲望驱使的行动往往不能带来进步,只有合理设定目标,靠目标牵引的行动才能让我们变得更好。在定目标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原则:踮踮脚就能够得着。目标太高,我们使了很大劲都达成不了就很容易放弃,目标太低,“总是赢”也就失去了挑战的趣味,最完美的目标是稍微努努力就能达到的,既拉伸了舒适区又有目标达成后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在行动过程中能让人更专注,因为对于一个在射程范围内的任务,很有把握完成的任务,我们往往更有耐心。
2.番茄工作法的启发。很早之前就听说过番茄工作法,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在第四个时间阶段完成后休息15-30分钟,再从头开始循环,当然,25分钟只是一个参考值,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专注程度设定自己的“番茄工作时间”。说实话,我本人对于这种程式化的工作方法持保留意见,但它的方法论还是值得借鉴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一味地工作工作再工作,要给自己留出休息的时间,而且要认认真真休息,休息是为了反哺工作。《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给出三个应对职场倦怠的锦囊:一是要让工作像唱歌一样,关键不是嗓门大,而是要保持节奏,该高的时候高,该轻的时候轻。实操过程中,可以是在to-do-list上划掉一个任务后就去开水房接点水,吃个苹果,可以是每月拿出半天彻底放松,看场电影,吃顿大餐,草坪上晒个太阳,等等。二是永远痴迷于高质量。在工作中,大部分人会怀着“任务心态”,想着赶紧把工作完成,想赶紧清空待办任务列表,我的观点是要学会识别“重要和不重要”,对于不重要的任务,尽快完成就好,对于重要的任务,完美最好。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是“个人IP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品牌,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在塑造个人品牌,因此对于那些重要任务,完成的过程也是塑造个人品牌的过程,工作成果就是我们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无形中印了我们的名字,专注,打磨,润色,提升作品品质的同时也是在提升个人品牌。三是被动接受不值钱,主动发起才值钱。被动安排的事和主动想要做的事,哪一样更容易令人专注?自然是后者。被动接受的工作往往停留在战术层面,而主动发起的则属于战略层面。我们这一代接受的传统教育的内核是要“听话”,这就是典型的“被动思维”,别人让我干啥我就干啥,只是简单地执行,但职场中,更重要的是要有“动心起念”,要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自己打心眼里想解决的问题一定能解决掉,并且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因为很想看到结果,很想形成问题的闭环,所以更能扑下身子,更容易进入专注的心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