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千户苗寨的引人入胜,大家把下一个目标定在的千户侗寨,据资料介绍,三宝千户侗寨位于榕江县,坐落在"三十里平川,两万亩良田"五大河谷盆地车江大坝之上,由十多个侗寨三千多户人家组成,是中国侗族地区人口最多、最密集,历史文化最悠久的侗寨寨群,自古素有"天下第一侗寨"的美称。
进寨的道路异常平坦,抬眼望去一马平川,虽然心里很是期待,但经不住一路的稳当,迷迷糊糊打了会瞌睡,就到了榕江县城,按图索骥穿过市中心,就看到了高高的三宝鼓楼,走近一看就是个开放的公园,偌大的广场没几个人,河边的榕树下坐着几位侗寨姑娘,穿着她们的民族服装,佩戴着各种银饰品,有说有笑的时候,帽沿下的银质流苏摇曳生姿,别有一番风情。
大家沿着河往里走了一段,期盼遇到一些别样的景致,可惜,只见到了几棵古榕树。等回到鼓楼下,恰逢当地的例行演出,很是敷衍了事,倒是服装非常别致,同去的小姑娘在父母的鼓动下,租了一套侗族服装,很不情愿地拍了几张照,就算是到此一游了,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放弃了留宿一夜的打算,直接赶往下一站从江。
从江虽然是个县城,但宾馆不提供晚饭,出去兜了几圈才发现两个店,本地那家需要翻桌,还要等段时间,于是勉为其难坐进了重庆特色餐厅,感觉价格有点不太对劲,水库里的鱼要40多元一斤,大家都以为是黑店,也只好忍气吞声,上菜的间隙,到隔壁的小店串门,听店主夫妇介绍,这里的物价和广东有的一拼,因为山多地少,蔬菜都是种在楼顶上的,大伙儿心里舒服了不少,菜吃起来也格外的爽口。
初三的一大早,竟然被高低起伏的鸡叫声给唤醒了,要知道我们住的是县城中心,可以想见县城之小了。起身后找了家油茶店,吃了一碗原味八宝粥,倒也有滋有味。据说这里有种叫羊瘪汤的美食,是用羊肠子里的东东煮的,汤的颜色也有点青晃晃的,但有药效大补特贵,有人蠢蠢欲动,幸好店也关着门,单就想想就很恶性。
也就是半个小时的路程,一路盘山就到了芭沙,俯瞰峡谷里的梯田,油菜花正旺。芭沙苗寨部落位于从江城南6公里,月亮山麓的茫然林海中,衣食住行都来之于山林河谷,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门不上锁,夜不闭户,粮食都是集中存放的,保留了芭沙独特的民族风貌,被称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因为长期狩猎的缘故,岜沙男人枪不离身,与腰刀、荷包并称为随身“三宝”,所谓的枪就是火药猎枪,枪管里填上火药钢珠,击发后打出散弹的那种,现在虽然不允许打猎了,但这样的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而且每个人都有持枪许可证,因而被称之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持枪部落”。
"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岜沙人最契合青山绿树的理念,把树木当神来崇拜,每个人一出生,就会种一棵他的树,而且经常会来打理,让树长得又高又直,逢年过节遇事都要前来祭拜,树出了问题也就预兆人会有灾祸,人死后会用自己的树做成棺木,埋在原来的树根底下,同时再种上一棵树,因而,整个芭沙几乎森林全覆盖。
岜沙男人都留着高高的苗语叫"户棍"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据说是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四周的头发是要经常剃的,中部盘的“户棍”却是要终生保留的,就像他的那棵树。镰刀剃发是这里的保留项目,一名长者拿着一把明晃晃的镰刀,也就是普通的收割稻子用的,三下五除二,把脑瓜的四周刮的溜光锃亮。
虽然都是苗族,芭沙人的服饰很有特点,男人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打猎时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岜沙姑娘穿的是苗王方印三角裙,以青色打底,前襟是花鸟虫鱼的刺绣,配上银项圈、银手镯的点缀,头绾偏髻,插着红色的木梳,搭上些头绳、花朵,极其简洁明快,走起路来,像极了树木间跳跃的精灵。
对于我们这些外来游人而言,既是整个寨子的客人,也是整个寨子的主人,看上去都是围绕客人展开的,实质上又都是寨子里日常生活本身,没有人特意迎合游客的癖好,也没有人厌倦他人的介入,他们该干嘛就干嘛,我们想干嘛就干嘛,一路走一路看,有人没人都可以上人家里,瞧瞧,聊聊,就是很自然的融入。
十点多,是岜沙人的芦笙会,全寨的人都汇集到一起,因为崇拜的是太阳神,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要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沿着陡坡向上倒退七步,然后再吹响芦笙翩翩起舞,一直倒着往山上走,到了半山腰一块叫芦笙堂的平地,枪手们噼里啪啦鸣起枪,大家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
期间有个拉郎配的节目,因为各地都有这样表演,大家都心知肚明,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最后一个小伙被拉了上去,忐忑不安地和苗族姑娘牵了手,喝了竹筒交杯酒,两个人讨了一圈喜钱,虽然很少,芭沙人也不在意,等到小伙子平平安安脱了身,大家又羡慕起他的“艳遇”了,最后在压轴节目镰刀剃头的惊险中结束了活动。
中午在枪手人家,炖了一只散养鸡,酒足饭饱赶往加榜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