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营养》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接纳,但真正的接纳到底是什么呢?
那就等于什么都不做吗?接纳或者无条件的接纳(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主要是指在几样特别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上做到接纳。
1、做错事情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做对事情或者做错事情的时候,当他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也接纳他这个人因为做错而给他负面评价。
2、做的事情没有达到你的期待时,比如你希望自己温和又善良,但你一时做不到没关系,接纳自己,此时此刻真的还没有达到期待
3、怕做事情失败的时候,这不是错了,而是努力过,却还是失败了,也不对人给出负面评价,使他产生负面情绪时,比如对方生气,告诉他,我看到你生气了。
如果妈妈可以对孩子做到以上几点,孩子就知道自己是被无条件接纳的,妈妈对自己也是一样
接纳的对象是什么呢?比如你的孩子说,我要去杀人,我要拿刀去欺负别人,你接纳孩子吗?如果接纳,他真的拿刀去杀人,你也任由他吗?
接纳的对象不是行为,而是行为背后的原因,或者说是情绪无条件接纳的基础,是信任孩子无条件接纳的通道,是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或情绪。
如果你不信任你的孩子,听到他说要杀人,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么小的孩子就说敢杀人,以后长大孩子还了得?这个长大还了得,就成了你假想的一个结果,为了不让这个假想的结果变成现实,你就会做一些事情,比如说教你想杀人的想法,是不对的,比如打孩子一顿,让他知道错了
而如果你信任孩子呢?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这样愤怒,这样走进了解孩子情绪的通道后,你才会真正知道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再比如一个孩子说我不想上幼儿园,小朋友都欺负我。
不信任的反应呢可能是你怎么这么懦弱,长大也会被别人看不起,我应该做点儿什么,我一定要做点什么帮助孩子。或者是天哪我的孩子总被人欺负,太可怜了,总之不相信这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也不相信孩子可以走出这个过程。
而信任的反应是妈妈在这里陪着你,妈妈抱抱你吧,妈妈也很想陪着你,我们今天得去幼儿园,但是妈妈愿意听听你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接纳并不表示,那今天就别去幼儿园了,接纳是表示妈妈愿意听听你的诉说
接纳表示什么都不做吗?
当孩子有一个害羞的特质,我们怎么想办法他也改不了,于是我们试试能不能接纳他,这时候接纳表示什么都不做,顺其自然嘛,害羞是一种情绪,而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一个信使,通过身体告诉我们一些事情,也许是那件事情让孩子有点为难,也许是孩子胆子小,或者感觉环境不够安全,也可能是孩子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不想尝试没有把握的事,所谓接纳害羞是我接纳孩子出现害羞的感觉,因为感觉是人类的一种直接反映,没有打招呼就直接来访,而他的另一个特质是它也会自然的过去,因为他只是邮差,送完信后当然就会离开。
接纳不等于什么都不能做,两者之间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关系。
比如,一个接纳孩子害羞的妈妈,只可能之后帮孩子克服害羞,而一个事后什么都没有做的妈妈有可能并没有接纳孩子。
行为上的决定,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
接纳是什么?认清它本来的样子,能够分离与独立,更客观地看待对方,与自己同等的看待,接纳是有力量的信任的,把主导的力量交还给对方而不控制,内心是平和的平静的,并能调整期待的。
你不会对着一条鱼说,你怎么不爬上岸呢?你不怕淹死吗?
你也不会对着一只小鸟说,你天天飞那么高,你不怕摔死吗?
我们不会这么说,因为我们知道鱼就是鱼,小鸟就是小鸟,一看就知道怎么区分
可是当一个人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能区分出他是谁,甚至你问他你是谁,他也不一定能够回答上来,也许他也正在问自己这个问题呢,不过有时候,不管是他是否知道他是谁,很多时候我们已经认为他是谁。
定义了角色就定了,角色的身份价值责任和义务就全都定好了,伴随而来的就只有角色里应该的身份价值责任和义务,于是抱怨,评判有可能全都跑出来,然后开始接管你的生活
如果我对着种下的那盆花有了期待,期待它早点开花,那么我会在意他长得好不好,甚至有时候我的开心与不开心也会跟他有关,也许我会失望,也许我会欣赏,也许我会着急,但花依然是花,你依然是你,花可以牵动你的心情,你却牵动不了花的心情,也许这样不公平,可惜,爱从来都不讲公平,连这个不公平我们都要学会接纳,真的是很不公平
了解对方的动机,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爱,了解对方是在有限的资源范畴内为自己做了最好的选择,当我们愿意真正的去了解真实的时候,也许我们就学会了接纳,这是幸福,也就不知不觉的开始了
我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同时别人怎么看待我不代表那就是我,我相信我会越来越好的,我也要学会接纳别人的不完美,不管发生什么,我都相信别人一定有他正面的动机,别人背后一定是为了爱别人,一定是在他有限的资源范畴内为自己做了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