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心理学》拆书稿
作者:理查德·C.施瓦茨、玛莎·斯威齐
本书是对我们身体内在家庭系统(简称IFS,俗称部分心理学)的介绍,IFS揭示了我们每个个体心理的子人格或“部分”如何像家庭成员一样相互联系,以及部分之间的对立冲突,如何导致情绪上的痛苦。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IFS的核心概念及应用方法,为正在与创伤、焦虑、抑郁、饮食失调、成瘾和其他行为问题斗争的人,提供了实用的治疗策略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2015年,IFS被列入美国国家循证项目与实践注册,成为美国国家医疗系统认可的治疗方法,也是美国医疗保险系统认可支付医疗费用的治疗方法。
1
IFS身体内在家庭系统概述
正如家庭是一个系统,我们每个人的内在世界也是一个系统。随着我们长大,在我们的内在系统中,会有无数个部分逐渐成长起来,它们身负不同的使命,在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各个部分又在每时每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便维持我们这个内在系统的稳态。
我们从出生到慢慢长大,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外在(家庭、工作、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听到来自内在的呼声吗?
当我们的外在需要去承担某个角色(比如今天必须加班,今天必须陪客户应酬)的时候,内心好像有不同的声音在反抗。第一个友好的声音说“放着让我来”、第二个声音幽怨地说:“怎么又来了”、第三个声音马上响起“生气也别表现出来呀,会得罪人的,忍忍吧!”当然还可能有第四个、第五个……第N个声音,它们都各怀心思、各司其职,在纷纷扰扰中,组成了我们复杂的内在系统。
这些内在“努力”或“拖延”的呼声,以及其他各种排斥部分的声音,一轮又一轮循环往复,在各自的不同阵营里逐渐走向“对立的两面派”。
IFS治疗讲究合作和正向的体验。我们自身具备需要的所有内在资源,IFS不会给人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我们不是缺乏资源,而是受到内在和外在极端关系的限制,从而无法发挥内在的力量。因此,IFS致力于帮助人们解除束缚,释放我们自身内在的力量和资源。
2
个体作为系统而存在
系统观就好像一辆汽车:一堆汽车零部件不能算作一个系统,需要将这些零部件以某种方式组装起来,它们才会变成一个系统。也就是说,汽车的零件以某种模式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一个运输系统,在驾驶员和油门、发动机、刹车等调节配合下才能正常行驶。如果其中某个零件配合不给力,汽车就开始罢工不走。
上述对汽车的定义,也适用于对我们身体内在系统的理解。
这就像我们身体内有负责调控血糖水平的子系统,也有控制情感表达的子系统,还有其他子系统等等。当然人类系统与机械系统也有不同之处,这正是IFS治疗模型的关键。人们有内在的动力和智慧保持自身的健康。我们不仅会尽力应对反馈、保持稳态,还会致力于发挥创造力和建立亲密关系,我们生而具有达成内在与外在和谐生活的完备潜力。
在IFS治疗中,“心灵多元性”这个概念,可以为人们阐明许多显而易见的现象,其中包括一些看似十分矛盾的行为。比如坚定的无神论者突然表示认同基督教;青少年突然陷入爱情或失恋;成年人在几乎无意识的情况下,从一个人格转换到另一个人格;或是以前一个一直无从下手的问题,答案会在晚上突然出现在脑海里。当一个人表现出不同甚至时常相互矛盾的兴趣、信念、情感、价值观或认知时,我们与其抽象地将之理解为感受和想法的转变,不如将这一切视为多元心灵的正常表现。
3
部分作为内在个体
虽然我们会用一些名称指代部分,但不能错误地假定这些名称(如难过的部分、愤怒的部分等)就是部分的本质。在本书中,作者希望我们注意,一个部分并不只是一种特定的情绪状态,或惯性思维方式。实际上每个部分都是一个精神系统,它们有很多特征,整体上都具有自主性。每个部分都有其一系列独特的情绪、表达风格、能力、欲望和世界观。例如,生气的部分也会感到受伤或害怕。如果我们只视它为“生气的部分”,很可能会忽略它的其他感受。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一个愤怒的人(通常会是愤怒的孩子或青少年),我们才更有可能关注它所有的感受,它在情绪状态间变换的倾向。
从IFS的视角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部落,部落里每个人的年龄、兴趣、天赋和气质都不一样。用家庭类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部落里的人。就像小孩子经常被迫扮演,他们不想也不适合扮演的极端角色那样,某些部分也会被迫扮演某些极端的角色。例如,我们经常会发现,酗酒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过分负责和顾家,能分散家人对酗酒问题的注意力,当然,孩子也可能愤怒而叛逆。一旦这些孩子从困境中解脱,他们就会急剧地变化。
部分也是这样。当我们把一个部分看作一个在特定情境下,会害羞或愤怒的孩子或青少年时,我们更有可能好奇这个部分在其他情境下的状态。而不会草率地依据“害羞或愤怒”这样单一的特性去看待这个部分。这样一来,我们就更有可能努力帮助这个部分,去探索它全部的可能性。我们不是在推动它们改变,而是在帮助它们放手。
正如我们与无数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那样,我们也与众多的内在部分相关子系统相互共生。可以说,我们是一片栖息地,这片栖息地上的居民(内在部分)可能会受到伤害、陷入冲突、自我攻击,以及实施其他防御性地操纵。
令人庆幸的是,我们也有一个能够领导整个内在系统的真我。一旦理解了自身各个部分的独特品质和观点,我们就不会再浪费精力去指责自己(或任何人)的自相矛盾、复杂情感和内心冲突。尽管我们的内在部分可能会因为冲突而分裂,但它们同时也拥有各种禀赋。当我们的部分离开意识的核心(真我)时,我们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足以承托脆弱,同时内在世界还具有惊人的潜力。我们只需要持续地抱持和接纳所有部分,而不排斥任何一方。当我们追求自我接纳的理念时,我们也会获得好奇心、探索欲和包容心而自由的生活。
4
“真我”的力量
“真我”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资源,它一直都存在。我们想自我救赎,不需要向外寻求,不需要去内化谁的影响,也不需要从环境中习得。只须看向自己的内在,寻找真我的力量。如果看不到,不是因为没有,而是被内在部分保护遮挡了。
“真我”对每个部分都抱有好奇和接纳,也和每个部分都建立了关系。包括倾听它们的诉求、释放它们的负担、实现它们的期望,然后促进部分之间的沟通协作。
正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点所赞同的那样,人虽然会受伤,但本质上依然是健康的。
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很多时候他们没有处理好自己的问题,所以孩子成了替罪羊。他们很多时候是借助孩子的症状,来分散注意力。因此,很多家庭治疗的目的是,必须先将父母的注意力,从“确诊的替罪羊”孩子身上,转回到父母自己的婚姻问题上来,从而让孩子从症状中解脱出来,确保他们不再需要,表现出某种症状来保护父母。
父母需要合作,更需要“在状态”。这样孩子就不必担心他们的父母,也不必忧虑到底和谁站在一方,来对抗另一方。有时候孩子那些看似有害或古怪的行为,其实是在试图保护整个家庭的完整。比如,父亲大声责备孩子太过羞怯,会让孩子更加难为情。而孩子会再一次退缩,父亲则会更加气恼,然后变本加厉地批评孩子让情况变得更糟。只是这位父亲并不知道,儿子的羞怯行为是为了保护母亲。
5
仅仅破除三角关系是不够的
我们来看看作者治疗的案例。23岁的奎因来接受治疗时,对自己暴食然后呕吐的情况已经深感绝望。长期以来,奎因在父母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是父亲的知己、母亲的竞争对手和照顾者,所有这些都是暴食症患者的通病。
作者将奎因从这种三角关系中解放出来,并帮助她的父母开启了直接的交流。随着父母关系的好转,奎因慎重地从家里搬到了自己的公寓,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并第一次交到了朋友。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经历过几次反复,父母的争吵和纠缠会像真空吸尘器一样,把奎因吸回他们二人的关系之中。不过,奎因的父母最终鼓起足够的勇气,选择寻求婚姻关系咨询的帮助,解决了他们夫妻之间的问题。这样看来,他们的家庭系统似乎正在顺利步入新的阶段。
在这个家庭治疗的过程中,奎因的暴食症症状时而缓解,时而恶化。治疗结束后,她已能独立生活,对家庭危机和忠诚也有了新的理解,作者本以为她会彻底地摆脱进食障碍。毕竟,奎因和她家人之间的三角关系已经被打破了,她不必继续维持这个糟糕的习惯。
但让作者很失望的是,奎因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治愈了。尽管她相当虔诚地遵从,作者设定的每一个明确或不明确的任务,但治疗的效果也只是暂时的。奎因仍有暴食症状,仍然开心不起来。
奎因的内心世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促使她继续暴食和呕吐,她终于开始谈论起了内心相互冲突的那些部分。
6
重新探索内在
奎因无法控制她内在那些部分的所作所为,说它们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它们有着不同的声音,喜欢顶嘴,喜欢说些奇奇怪怪的事,并乐于表露自己的动机。
一方面因为文化等原因我们习惯将自己(和周围其他人)看成单一的整体。如果一个人具有多种内在的人格,它们共同起作用的主观体验,会被公认为一种病态。另一方面,人们经常用“匮乏”“敌对”“滋养”“过分卷入”等词语形容来访者,好像他们的本质就是用一两个词来概括。
但我们喋喋不休的内在并非一个单一的整体,而是一个彼此关联的复合体。一天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从一个人格转向另一个人格。只是对大部分人而言,这个转换过程是平常的、迅速的、灵活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也许这些词汇难以通过语言辨识内在的实体,也难以觉察到这个内在复合体的活动,但我们的无知并不会阻碍它自行发挥作用。
奎因的困境仍在持续的恶性循环。在与人约会期间,奎因纠结于自己的外表和体重,如果体重秤上的数字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她就更想大吃大喝。总之,不论奎因的心情灿烂还是阴郁,她都很难逃离进食障碍这种安抚人心、诱发焦虑、惩罚身体的圈套。
7
打破禁忌
奎因的问题继续用“外部着手”的家庭治疗,几乎没有效果。作者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问奎因:在每次暴食和呕吐之前,她都经历了些什么。奎因说听到自己内在的“部分”发出令人困惑的杂音,它们会自行争辩,她能很轻松地分辨出几位喜欢辩论的常客。第一个声音对奎因的一切都非常挑剔,尤其是她的外貌;第二个声音常常为她辩护,把她的问题归咎于父母或暴食症;第三个声音听上去十分悲伤、绝望和无助;第四个声音会“掌控”她,让她暴食。就像内在有一些不同的演员和角色,在轮流支配指示自己的言行举止。
作者接待的来访者都称这些内在声音为自己的“部分”。“我的这个部分就像一个小孩子,那个部分很成熟,但很固执。”当识别了自己的各个部分之后,来访者发现这些部分,不再那么难以对付和令人害怕。通过这种方式——观察,而不回避他们内在的各个部分,我们就找到了看待内心体验的新视角。虽然这些声音有时候听上去很极端,但似乎是有原因的,这提示我们极端并非身体的全部。
由于每一个内在的声音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具备完整的气质、欲求和独特的交流方式。此外,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盟友和敌人。我们发现,那些脆弱的部分会被隐藏或被“放逐”;其他一些部分掌管着来访者的生活;还有一些部分则游走在冲突和痛苦之外。不管它们的角色怎样变换,但我们遇到的大多数内在部分,都不放心让来访者本人领头,它们总觉得她太年轻,而且身处险境。
也许破坏的部分其实在好心办坏事?也许它们也不喜欢自己迫于无奈而扮演的极端角色?也许我们心理健康领域的所有人,都在不经意中错误地强化了,来访者内部家庭系统的恶性循环?也许我们越是说教、用药,越是试图驱逐或控制这样的部分,它们就越会用反向的方式拼命保护我们?我们也许把这些具有冲动和强迫性质的部分,当成替罪羊,给它们贴上了疾病的标签。
作者在之后的工作中,尝试怀着一种温和、开放的好奇心,与来访者的内在极端部分:厌食、自杀、愤怒、暴食等对话。好消息是,内在部分更愿意把精力用在积极的方面,它们的反应基本类似,其实就是想保护来访者。
8
新的事实
作者发现与来访者使用温和、开放和保持好奇探索的心态,来对待她们内在矛盾冲突的状况,不仅能从极端的感受和想法中解脱出来,还会自发地表现出纯然真我的力量。这些来访者中的绝大多数不仅缺乏足够好的养育,更有着充满恐惧和堕落的童年。有些人一生中从未得到过拥抱和抚慰,也没有良好的依恋对象。但作者却见证了发生在她们身上与生俱来的好品质,而不必从外部环境中去获得。
许多来访者在将她们的各个部分区分开之后,能够自发地展现出真我的品质。我们自身所具有的东西,是做梦都无法想象的。不管是叫它真我还是其他什么,它显然不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它总是在那里,只要我们的部分允许它进入。任何人都可以借此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内从悲痛转为平静。
这种用心的真我状态不仅是一种平静的状态,还能让我们见证创造和增强生命的表现力,超越不一样的自己。当我们进入“真我状态”时,我们不只是被动地觉察自己的部分,还会创造性地与部分互动,这也起到了疗愈的作用。她们会带着自发的关怀、洞察力和智慧,去理解和关心这些内在的人格。这些内在部分最需要的往往是倾听、拥抱、抚慰和爱。
最神奇的是,只要来访者“处于真我状态”,她们似乎就知道每个内在人格需要什么。作者也验证了这个猜想。在感觉到来访者已进入真我状态后,不再告诉她如何与部分建立联系,而是问一些问题,比如“你现在想对这个部分说些什么”。而每一次,来访者都会几近完美地说出最应当说的话,或是靠近那个部分,抱持并接纳它。
我们只需要找出那些痛苦的部分,好好爱它们。学会接纳和安抚自己部分孩子气的人格,就这样感觉都会好很多。
如果我们愤怒不满的情绪出现时,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这股反冲力上,用心倾听。的确能听到内在愤怒的声音,这些声音带着想要实施惩罚的怨气。但由于我们耐心地倾听,这些愤怒的部分逐渐平和下来,它们愤怒的原因是:我们未经它们的允许就接近那些脆弱的部分,这破坏了它们敏感的防御系统。原来是我们一不小心闯入了守卫森严的生态系统,这部分曾受到过严重创伤,我们没有尊重这个部分,我们接触内在系统时应当遵守规则,并对整个生态更加敏感。
当作者引领整个内在系统时,来访者的各个部分都感到被看见,其负面的情绪也慢慢会消退。当它们进行这种内在工作时,有时候身体会以不同寻常甚至令人惊讶的方式运动。为了让自己完全被看见和理解,某些部分需要暂时地掌控整个身体。现在,每当我们身体有被掌控的迹象,哪怕是极其细微的迹象,我们都要与这种状态共处,甚至主动放大这种体验。如果某些部分感到害羞或害怕,那就先停下来,让它们先感到安全,这样它们就会愿意退后一步,然后再继续。
真我状态不只是一个概念,处于真我状态时,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身体发生的变化。有些人的感受是心境开阔自在、内心澄明、不被任何外物牵绊,还有一些人却感受到自己在与流动的能量共振。
正如歌德所说:一旦你相信自己,你就会知如何生活。
9
写在最后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简称IFS的部分心理学。首先,IFS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心智范式:多元心灵,是指我们的内在包含许多不同的部分。当感到疲惫、焦虑、倦怠、烦躁甚至抑郁,那是疲惫、焦虑、倦怠、烦躁和抑郁的部分暂时主导了我们,但它们不是的全部。
IFS不以疾病的视角来看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如果我们了解自己的多元心灵,了解内在世界的每个部分,了解部分需要得到倾听、理解和爱,那么每个人都有能力化解痛苦,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快乐和自由。
其次,IFS认为人内在具有自己需要的所有资源(足够的智慧、力量和爱),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有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给了所有人,包括经历过重大或复杂创伤的人以疗愈的希望。当我们开始探索自己,深入内在,我们会体验到自由和快乐不在外部世界,恰恰就在我们的内在世界。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了解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可以了解别人、帮助别人找到真正的自己。这个真正的自己具备平静、清晰、好奇、自信、勇敢、创造和关怀,以及敞开联结的特质。
有了这样清晰的方法,无论在生活中经历什么,我们都会越来越快地回到宁静、和谐的状态。本书值得想要寻求力量,获得内心宁静与和谐的伙伴来阅读。通过本书,您将会发现一个更加广阔、富饶的内在世界,您也会和真正充满智慧、力量和爱的自己相遇。
愿我们都能够知道,没有不好的人,只有被部分不同程度控制了的人。愿我们都能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友爱,在内在系统中自在自得,活成自己越来越喜欢的样子。
【如果您看完了还没打瞌睡,那是对我最高的奖赏。如果您点开看了一眼就秒睡,您今晚肯定会睡得很香。总之都是对我的鼓励,多谢多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