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魅力的作家,她的小说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为中国小说史做出独特贡献的独特的存在。张爱玲的作品对女性的阴暗面进行了一些深刻的批判,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
张均撰写的《张爱玲传(修订版)》系统记述了张爱玲的生平,以及自己的命运与当时社会的关系。在描写她的生命历程的同时,还通过对于她作品的引用与比对,生动地阐述了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于她作品的影响,使这本书从阅读感受上超越了一本简单的人物传记。
由于她出身的复杂性让她经历了当时大部分女性完全不会经历的“悲惨生活”。为什么要用引号标出?是因为跟现在相比,当时的女性生活都是悲惨的。而张爱玲因为她的出身让她承受了很多属于完全属于二十世纪女性正在面对的生活。但是退回到她生活的那个年代,多多少少让她的一生带了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也正是在当时完全属于“先锋的”生活经历,给了她无数的灵感,这些灵感的分析也体现在了这本书中。参照张爱玲的生涯,我将这本书分为了三大部分,分别为童年、初恋以及异国。
一个人越是感受到现实的碎裂、易碎与不完美,便越容易倾向于内心的安静与完美。张爱玲的一生可以用这一句话总结。她出生于一个复杂的家庭,她有着童年偶像——她的爷爷,与李鸿章相识的命运波折的“成功人士”张佩纶;有着将家底败光让她又爱又恨的父亲,“瘾君子”张廷重;以及有着新女性向往却没有什么社会建树的母亲。剩下的是在这动乱社会下仰仗着祖上鼻息有着各种生活的亲戚朋友。
童年的张爱玲看着这些形形色色的人长大,就已经为她的小说提供了比旁人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内容在她的很多小说中也能够窥见很多原型人物。张爱玲的父亲与母亲,一个是御史少爷、一个是黄军门小姐,而张爱玲就是这两位当时“官二代”“富二代”所生的女儿。所以从小衣食无忧、生活富贵精致的张爱玲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她的青少年会面临被父亲赶出家门,以自我为中心的“捉襟见肘”的母亲也无法给她提供很好的物质条件,最后连去香港求学的学费都是紧紧巴巴凑出来的窘境。
除了张爱玲本身的性格特点以外这段童年到青少年在物质上由盛转衰奠定了她看待世界和看待写作的基调——她热爱金钱与成功,因为一个从没落贵族家庭出来无以为生的人自然是看中赖以为生的金钱的;她热爱写作,但是写作的重要性又高于写作,因为写作是她获得金钱与地位的工具。同时,这样的人生转折加重了她性格里面带的内向与冷漠——她在青春期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符的自私与冷漠。
求学失败后的她回到了上海,她靠她的小说成为了上海名人。她终于体会到了成名后的完美与快乐。成名给她带来了金钱上的独立与自由以及她走出家庭后失而复得的精致生活。这段时间,是张爱玲一生中唯一一段得意时光。在这段时光中出现了她作为一个名人被现在的人诟病的污点,她爱上了一位酷爱钻营的汉奸文人胡兰成。
哪怕只在乎精神世界的张爱玲,也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因此内向不善交际的她爱上了能说会道、不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胡兰成也实属正常。而她这个本应站在世界之外的冷眼看待一切的作家这一次却因为一个男人实实在在地生活在了浮华、虚伪与残忍的现实中,为了这段初恋受尽了苦楚。
她是一个拥有新时代思想的女性,她渴求跟胡兰成一生一世一双人。但是胡兰成在认识她的时候就已经结婚,这在那个年代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也正是这样的平常不过,让张爱玲这个新女性的初恋从一开始就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开始的。也许是张爱玲在意胡兰成的懂她,也许是从未有过其他男人因为好奇而靠近这个内向的女人,也许是因为自己在童年时期就经历分离的往事。尽管张爱玲在这段爱情中受尽苦楚,但是她依旧为胡兰成付出了很多,不仅是精神上的更是金钱上的。可是胡兰成只是一个满脑子风流家化的传统文人并没有一夫一妻的观点,对女人也非常的随便,走一处爱一处,还自以为得意。
张爱玲的初恋的结局是注定不好的。一是因为胡兰成的风流本性,二是因为胡兰成文化汉奸的属性。也许在张爱玲跟胡兰成告别之时,她就看清了爱情的本质也彻底地与现实社会告别了。
胡兰成是她生命的转折点,而新中国的成立则成为了她作品的转折点。因为她的出身,她的大部分作品架构发生在小资社会下的生活居多,加上她与胡兰成的关系让她的作品在国内迅速陷入冰点。她努力适应过完全不属于她的社会和生活,但是以失败告终。同时年轻时候的张爱玲心高气傲,不愿意创作她不想创作、没有感悟的作品,也正是因此她在国内靠写作为生的想法就此画上了句号。在辗转香港和台湾依旧无以为生以后,她孤身一人来到了美国,开启了她的美国之旅。
但是那段时间依旧是不顺利的,她的作品无法得到有着明显文化差异的美国人的认可,而她为了生计选择了与大他许多的赖雅结婚。赖雅与张爱玲认识以后已经没落,能够勉强维持二人生活已经十分困难。后期赖雅又出现了严重的身体问题因为缺钱而没法生存,张爱玲为了赚钱养活赖雅终于开始撰写一些她之前毫不感冒的文章或者剧本。这也是张爱玲矛盾的一个地方,尽管她对于现实社会表现出了巨大的冷漠与无情,但是在对于她的两段感情上,她却用情至深——也许她骨子里始终是一个善良的女人。赖雅从中风到去世,都是由张爱玲一边赚钱一边照顾的,而她终于也在1967年10月8日赖雅的去世中获得了解脱。
“乱世的人,没有真正的家。”她一生的苦难仿佛就是用来验证这句不幸的话的。她一生不停地在漂泊,赖雅去世后她终于对现实生活的链接丧失了最后的兴趣。当然丧失兴趣的原因也与她的经济状况不断改善有着重大的关系。她的小说在大陆、台湾重新翻红,她开始靠自己的作品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而她的晚年她终于能够彻底徜徉在属于她的美丽的精神世界的海洋中。
能够从复杂的故事中抽丝剥茧,将一位传奇女性的一生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本就不易,张均在这样的不易中还深刻地剖析了张爱玲的自己人生际遇对她的心理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将这些影响一一对应到了张爱玲所写的大量作品中。这一些作品的片段在张爱玲的人生阶段中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和合适的定位。
张爱玲的作品体现的是她的人生,同时也能体现现代社会众多女性的人生。她的作品涵盖了女性从物质到精神的追求,这么多年从未改变。她仿佛从未死亡过,带着她的作品穿越历史长河来到了现在,回应了当代女性的种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