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腹爬运动
此型患儿可以获得腹爬运动的发育,开始时是用屈曲的两上肢向前方牵拉身体的运动模式即肘爬方式进行腹爬运动。
因为缺乏肩胛带和骨盆带间的回旋运动以及下肢活动能力差,所以有可能不能进行交互的爬运动和在床上回旋运动。 在这样的腹爬形式中,只应用上肢而下肢几乎不活动,会引起下肢联合反应,增强下肢内收肌和伸肌痉挛,所以不能让患儿大量地进行此运动。
6.向坐位转换运动
因病情不同而有不同的转换方式,如果患儿可以在俯卧位上用支持身体的两上肢将躯干推向后方,则可以用这一运动形式形成跪坐位,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患儿下肢基本不活动,髋关节呈内收肢位。不具备在俯卧位上用伸展上肢负荷体重能力,则常常在俯卧位上用前臂支持身体的状态下,通过屈曲活动使下肢牵拉至腹部下方,然后再抬起头部并逐渐使臀部坐于两足之间,形成W坐位。由于缺乏躯干回旋活动,所以难以向侧坐位转换。
7.四爬运动阶段
大部分患儿在开始四爬时,先呈兔跳样爬行模式,部分患儿或者是经过兔跳样爬行后进一步发育,可以进行交互四爬活动,但是下肢仍然是处于半屈曲位,用屈曲的下肢负荷体重,而且呈髋关节内收、内旋,踝关节背屈的整体屈曲模式。
8.立位阶段
部分患儿可自己从四点支持位上转换为膝立位,多数患儿不能发育至无支持的膝立位阶段。扶物站起时出现特异起立模式,即首先扶持 物体从四点支持位转换为双膝立位,由于这类患儿不具备将体重转移到一侧下肢上再向前迈出另一侧下肢的能力,所以只能用上肢向上方牵拉身体双足一同站起,成为尖足状态的扶持立位。其时,两下肢被拖在距身体很远的后方,然后再将双下肢向前方牵拉,使身体成为直立位。在这种扶持立位上,患儿可能将一只足跟放下,于是同侧髋关节屈曲使骨盆向后方回旋。而另一只足仍然是呈足尖站立位,该侧下肢内旋,不能负荷体重。
部分患儿可以发育至独自站立阶段,站立时呈现双下肢在伸展、内旋、内收位上硬直的、似顶向地面的方式站立,两足呈尖足的站立模式。若将足跟着地则出现膝关节过度伸展。而且体重负荷于两足内侧缘,导致足外翻变形。站立基底支持面积小,不稳定。
9.步行阶段
在此型患儿中有一部分可以发育至步行运动阶段,由于腓肠肌痉挛和 髋关节的内收、内旋,表现交叉步态和尖足。但是在步行过程中,患儿自己并不明白在向前、后、侧方迈腿时下肢的自由活动方式,也不能在将体重充分地移动到一侧下肢后再迈出另一侧下肢的过程中保持立位平衡,同时不能在一只脚稳定地站立的同时迈出另一只脚。所以,在步行时为了保证下肢的迈出和避免身体重心向后方移动,则需要通过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来代偿。
另外,在步行中无论是支撑侧还是摆动侧的髋关节的屈曲均不充分,所以步行时需要依靠躯干在髋关节处的前屈来向前推进。久之,会形成腰椎的代偿性后弯。此型患儿的腰、腹部肌和臀部肌力量弱,所以在步行时表现摇摆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