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认识论认为、教学就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以认识和反映世界为任务、内容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映像,将社会历史经验变为个人的精神财富,因此是一种间接的认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获得发展。由此可见,从根本上看,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和获得能力的过程,是通过前人的认识间接地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过程、是一种间接经验的学习。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主,是以“讲-听”的形式进行,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因此,这样的教学是教师有选择地实施教学,教师成了知识的代表,成为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这种教学导致的后果就是离开教师,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依托,教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必须承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教学本质观始终是我国教育教学的传统,也的确符合人类社会教育发展规律与时代发展需要。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种教学本质观由于不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与时代科技发展不相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
交往说指出,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与沟通,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的对话与理解,是师生双方以教学资源为中介展开的相互影响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这一观点肯定了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旨在实现双方知识、智慧、生命、意义的共享。这种观点打破了科学的樊篱,让人与自然、文本实现相互认同,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相比于特殊认识论,交往说更加注重教学的形式、方法和对学生当下生活的影响,要求以“对话”“交流”“沟通”为实施教学的主要形式,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特点,但将教学活动归结为“交往”或“沟通”并不妥当。
无论是特殊教学论还是交往说,都体现了教学之于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重视,但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生命活动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本体论弥补了以上二者的不足,在二者基础上提出教学就本质而言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