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要到端午节了,大家说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吃粽子。粽子好吃全凭人包的手艺,更与里面放的东西种类有关。
五月的市场春风吹拂花朵飘香,到处一番热闹的景象。身穿短袖、薄薄的衣裙,带着帽子的大人孩子,边走边看随着熙攘的人群,跻身于买与卖的之间。
相比于三月来说,四月的市场上卖粽叶、糯米的摊铺相继多了起来。人们争相着将这些材料买回家,早一些泡米煮粽叶,以便于赶在端午节之前,就把粽子包起来。
卖粽叶糯米的小伙儿个子不高,胖乎乎的人也精神且性格直爽,见了来人就笑。从早上到中午,来他铺子买粽叶的人很多,大家都冲着他上好的脾气来的。小伙子人缘好,脾气温顺在这一条街口碑最好了。只要谁来买他的粽叶,他都把米与粽叶的比例告诉人家。
就如一捆叶子能包几斤米,里面该放多少糖?还有另添加大枣葡萄干之类的,也会把这些小配方毫不保留地告知大家。因为添加了它们,只会令粽子口感更好一些。但如果是老年人来买,他可不这样推荐了。因为这些人基本都是三高,他则会贴心的提出建议,糖少量搁点就成。
我曾经亲耳听到一位老太太来找他买米,还说上次买的米与粽叶包起来恰恰好,而且甜度适中,小孙子爱吃的不得了。尤其是里面加了蜜枣和葡萄干,令其口感更入味嚼起来太带劲了。
老太太唠哩唠叨说了一大通,临走时又买了六斤米两包粽叶。乐呵呵地拎着东西走了。
我对粽子情有独钟,虽然爱吃就是嫌它包起太麻烦。站在他的摊位旁,我一直纠结着要买不买它们回家自己包。小伙送走一个顾客后朝我一笑说,姐,你嫌麻烦啊!那你想不想吃呢?”说完又咧着嘴笑了笑。
“当然想了,就是因为想吃到馋的要命才在这里纠结。”我笑着打趣自己。话音刚落,小伙子就哈哈笑了起来。之后他收了笑对我说,那你买吧,买回家先就把米泡着,等我中午收了铺子去帮你包粽子。”
你会吗?我不相信地质问一句。
当然会了,在我们家,我媳妇不爱干,端午节的粽子都是我包给她吃。
啧啧,人家三十多岁的小伙子都会动手包这玩意儿,想想我一把年纪了屁也不是,大概老天都会看不下去。那就买吧。我赶紧买了米又买了一把粽叶,打算回家露一手显摆显摆我的好手艺。
第二天一大早,就把洗好的米放在饭盆里泡上了,又去煮了粽叶,一直到下午一点钟的时候,才动手包的粽子。
粽子好吃包起来就费劲了,尤其对我这个手艺不算精湛的人来说,简直太难了。婆婆在家时,都是她包我打下手。其实她包的也不是太漂亮,只不过在我这个不太会包的人眼里,堪称完美。
包粽子,要掌握的要领技巧,一是泡米。米泡的好煮起来才不会夹生,吃起来软糯入口即化。二是加糖。现代人虽注重养生,太在意糖加的太多人过分的吸取糖汁,影响消化系统排泄,但也可根据自己的喜爱添加。三就是粽子的美感程度,再好吃的粽子,没有一副漂亮的外表,龇牙咧嘴也是上不了台面。送亲朋不仅没有面子,就是自己的孩子来吃,也挑三捡四呶着嘴一脸的嫌弃,关键是,包米的叶子捆扎结实,里面的米才不会跑到外面去。
看着眼前一大堆的食材,想想小时候过端午节时,市场上并没有卖粽叶的,能卖的只有糯米,而且价格高的买不起。端午节这天,母亲都是一大早先把艾叶插进门楣里,然后洗点大米,用几片手指宽的茅苇草叠在一起把米卷在里面,放在铁锅里蒸熟,再煮两三个鸡蛋,就成了一家人端午的节日餐食。当然这只是象征性的一点儿,仅用于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玉米大饼还有红薯,才是餐桌的主色调。
记得那时候每逢过节这天,村里总会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骑着自行车绑着一个木箱,里面装着少量的粽子来我们村叫卖。因为馋,我们一群小孩子总是追着她的自行车后面跑,想看看粽子什么模样,更想闻闻它味道,当然能吃上就更好了。
尽管她沿街叫卖声音很大,但是并没有几个村人来买。不是不想买而是买不起。那时候村西头有户人家,男女夫妻平时很少出门,他好像不是我们村子的人,只是来这里借亲戚的屋子暂住。
之后的两年里,每当老太太来村子卖粽子,那家关紧的大门就会开了一条缝,一个紧绷着脸的女人东张西望一会儿,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纸票给了卖粽子人,然后用碗装着两只用绿色的叶子包裹的东西进了家门。我们小孩子追在他家门外不肯走,当闻着一股叶子的清香,馋水流了一地。
卖粽子的女人收了钱甩了一把鼻涕,用摸鼻涕的手又去摆弄了木盒里的粽子。那时,小小的我突然对粽子的好感大打折扣,一抬头又看到妇女扶着车把两只手的指甲里,嵌满了令人作呕的污垢。这才对粽子彻底失去了兴趣。
之后的几年里,我再也没馋过粽子这种东西。
而今生活好了,想吃粽子随时可以买来粽叶米糖包上一盆,既卫生又好吃想想就美。
包了一个下午的粽子终于可以上锅蒸了,虽然模样不如超市冷柜里卖相好看,但是蒸出来的粽子,经济实惠甘甜适口软糯清香。
吃粽子包粽子,感受着节日的仪式感,虽然辛苦却是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