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丁雪梅,今年43岁,在肃州区融媒体中心工作。有一个女儿,在酒泉中学读高三,马上就要高考了。金塔县融媒体中心的曹红祖是我小时候的邻居,也是上中专时的同学,现在又是同行。我是在他的朋友圈里,关注到了金塔中学的公众号,然后就每篇文章都看。金塔中学是我的母校,虽然距离我入校已过去三十年,但看着金中的动态,我依然觉得很亲切。
我们77、78年出生的这一代人,初中时是什么样子呢?好多记忆其实都模糊了。好在那时候,我有记日记的习惯,可以让我回顾一下,九十年代,我们在金塔中学上初中时的样子。
初中时写下的日纪,我有两本。一本开始于1991年8月25日,那是我到金塔中学报到的第一天。另一本结束于1994年8月15日,我考上了甘肃省广播电视学校。刚上初中时,我13岁,很多事情其实都不记得了。但日记一定是真实的,透过日记,我仿佛看到一个穿着布鞋,留着短发,青春洋溢的女孩站在我的面前。
1991年,那一届初中五个班,我在5班,有54个人。班主任是王明英老师教政治、历史,语文老师柴兴栋,数学王焕顺老师,英语老师王松明,化学老师和物理老师都戴着厚厚的眼镜,眼镜音乐老师赵菊玲等。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团支部书记,还是英语科代表。我提到最多的同学有柴涛、李清、马维燕、秦志刚、王金岳、蒋海玉、张晓玲、王彩萍、何珂等。有很多同学,初中毕业以后再没有见过面,但都可以在我的日记中找见他的身影。
读完我的这两本日记,回忆自己的初中生活,我最大的感受是,那时候我特别喜欢上学,上学带给我极大的快乐。我的大多数日记都是围绕学校生活写的,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什么;我和同学之间闹了什么矛盾;学习成绩为什么下降了,我都会在日记里写一写。我的父亲在我上初中时面临企业改制下岗,母亲不识字,那时候剥洋葱呀,择辣子呀,到处打工,都非常辛苦。我哥哥比我大二岁,高一级,但我俩不怎么交流。记忆中,没有人督促我要做作业,要考好成绩,但我就是特别努力。每次考完试,考得不如别人,还要在日记里反思一下是哪里出了问题,要如何努力。
今天看来,我当时学习的动力首先还是来自家庭。我的父亲做过会计,打的一手好算盘。有一段时间,他在食品公司门房工作,我家就在宝塔街9号,离单位很近。于是我常常可以在父亲办公室看到泛着墨香的《党的建设》、《半月谈》、《中国青年报》等报刊杂志。虽然看不懂,我也喜欢翻。我的母亲,尽管不识字,但很要强,在经济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将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在外出打工的时候,她无论干什么的,都是做的又快又好的。我家虽然经济条件一般,我在日记中看到,有些同学穿皮鞋,我没有,只能穿妈妈做的布鞋。但我在家里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书桌、台灯,我的这些日记应该都是夜深人静,睡觉前写的。当时的我已经体会到,在自己独处时,写一些文字,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日记中也偶有老师检查的批阅,但并没有觉得是任务。
我的第二个感受是,在金塔中学上初中的那三年,生活还是很丰富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团支部的活动,能第一批加入共青团并担任班级团支书,对于我是多么神圣而光荣的事情啊。一开始,我们和高一5班结队,每周去他们班开展活动,学习啊演节目什么的。后来我们班联系了一个五保户,叫康淑英。我们每周都要去康奶奶家里,打扫卫生、做饭,陪她聊天。现在想来,一帮十三四岁的娃娃,每到周末,主动到困难老人家中,买菜做饭,收拾房间,多少美好的心灵啊!
还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出黑板报。那时候,在金塔中学校园里设有很多块黑板。应该是各个年级在轮值,由班级团支部负责。作为班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这是我多次写在日记里的一句话。于是,每次轮到我们班出黑板报,我就特别发愁。因为我粉笔字写的不好,还不会画画。每次能做的就是策划好黑板报主题,把黑板洗好,用墨刷好,把凳子都摆好,拿上彩色粉笔,约有能耐的同学,李清、付雄华、高明华等同学来出黑板报。烈日当头,在大太阳底下,有时几个小时才能做好。但为了班级的荣誉,想到从这块黑板前路过的老师同学会驻足观看,就每一期都不敢马虎。
除了办黑板报,在初中时,我还参加了学校的很多活动,比如“金柳文学社”。当时觉得文学社的学哥学姐们都特别了不起,他们活动也组织的好。不光有期刊,还有外出采风,指导写作等活动。这应该为我以后爱上写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吧。在日记中,我看到,自己参加钢笔字比赛,作文大赛,英语情景剧比赛,演讲比赛,还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日记中我还写到的事情比如参加劳动,那时候每学期都有劳动,劳动不是一阵子,而是三天或者五天,不去上学,直接到劳动地点。压过沙,植过树,也在农田里干过活,任务很重,干得扎扎实实。我还写到开运动会,我自己也有印象,有些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每到运动会,就可以大展风采,为班级争光。那时候,开幕式上各班举的牌牌,也是班里有绘画特长的同学自己设计、绘制的。像我,啥运动项目也不行,就只能写写通讯稿件,送到广播室让广播一下。我还写到,在课间或者周末,我们经常去学校打乒乓球。依稀记得案子是水泥的,我们用砖头摆个网子,只要有个干板子,就能带给我们很多快乐。
九十年代初期,我们在金塔县中学的初中生活是简单而又快乐的。作业没有那么多,我晩上10点半就睡觉了;学习没有那么紧张,我会和家人一起看电视剧,学校也会组织我们看电影;我的父母很忙,他们从不为我的学习焦虑,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觉得学习很快乐;那时候还没有校服,但有校徽,带上校徽的那一刻,我是多么幸福呀!
时过境迁,三十年过去了,我参加工作已经23年。回首这些年,我从未忘记在上初中时就非常努力的自己,也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成长。中专毕业后,我应聘到了当时的酒泉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一名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后来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新闻专业大专学历和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2010年,我接触到心理学,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了国家三级和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这几年,我参加了助理社会工作师的考试,并在努力完成好工作的情况下,认真学习家庭教育指导师的相关课程。
一路走来,没有人要求我一定要考证,考证并未为我晋升职称提供帮助。它带给我的是看不完的书,听不完的课,刷不完的题。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可能要说,这样不累吗?我想说的是,喜欢呀!当我学了心理学,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时;当我每考完一门试,女儿对我竖起大拇指时;当我站在东关二校全校师生面前,侃侃而谈我的成长经历时,我是多么感恩那个一直不懈努力的自己呀。
如今,每到金塔,路过中学时,我都忍不住要朝里面多看一看。我的初中生涯在这里度过,我怎能忘记。忘不了,王明英老师在参加一次教师朗诵前,特意让我听一听,有什么问题。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大的鼓励呀;忘不了王松明老师,发现我英语学得好,特意到我家里,希望我的家长支持我继续学习英语;忘不了柴兴栋老师,他见我上课听得认真,会主动与我互动,让我感觉,他在给我一个人讲。忘不了王焕顺老师,他穿着中山装,骑着一辆二八的自行车,板书就跟他人一样,整整齐齐……
当然我也忘不了我的同学们,他们很多就在金塔,就在酒泉。虽然我们很少联系,但在日记中我看到,初中的时候,我们玩得真好呀!经常有同学去我家借作业,我还会借书给同学看。我们还一起逛夜市,唱卡拉OK;我们还约上去过一次嘉峪关城楼;我们一起劳动,一起看电影,一起排练节目……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有几位老师,还未等我好好说声谢谢,就已离我们而去了。我们也从十三四岁的青春少年,长成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我们的孩子都比我们当时大了。时光不复,岁月不欺。回看初中时写的日记,我才发现,改变的是年龄,而始终不变的是在初中时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生活的热情。感谢金中,我三年的初中生活在这里度过,给我的人生打下了靓丽的底色!祝福金中,为家乡莘莘学子,创建更加美丽的成长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