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第40篇 1053字 共累计46228字
在《答魏师说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所疑“拘于体面,格于事势等患”,皆是致良知之心未能诚切专一。
意思是因为体面、事势的关系,而不能致良知,都是对致良知的那颗心,不能做到诚切专一的缘故。
无庸置疑,我们中国应该都比较注重自己的体面,也是所谓的爱面子。但这些体面,不是抛弃良知的理由,相反,致良知就应该在这些认为比较困难的地方,去致得良知,也即所谓的事上磨练。
阳明心学的致良知,不是口头上说说,也不是高谈阔论,而一定要在事上磨练,是一种实学,在行为当中致良知。
所以,越是觉得困难的地方,越是致良知的好地方。体面应该讲是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可避讳的,而是要直面对待。
我始终认为,有多大的碗,就吃多大的饭。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是可以的。就相当于,有些人,能够住豪宅,不可能去住破败的平房一样。
现代的女子,爱美都是人之常理,不可能去穿一些不符自己审美的衣物。如果一味地强调勤俭、朴素等而刻意去做一些违反自己意念的事,反而是一种执着,变成执念了。
所以,致良知,不是不能开豪车,吃大餐,而是一种自己能力范围内,自然的决定。不是刻意的,一种强制自己不能做什么的意念。
当然,如果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想要住豪宅,开豪车,吃大餐的,那是一种打肿脸的行为了。与致良知就相差太远了。
所以,致良知并不是你现在拥有什么,而在于你的内心,是否能守住自己的良知,在于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中。
对于“事势”,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生活当中,我们有很多的无奈,总有一种没办法的感觉。例如,客户单位来请你喝酒了,你是被逼无奈,出去应酬了。
在这些事势当中,有哪些是不可避免的,又有哪些是可去可不去的,都是一种事上的磨练。
简单来说,只要是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认真做事,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都是一种良知行为。
有些自己认为迫于无奈的行为,有多少是真的迫于无奈?又有多少可有可无的应酬。我想,除了情之外,没有什么被逼无奈的。有些被逼无奈,出于利益,出于自己的一种私利。
这些都是致良知最好的修练场所,致良知,不是一个关在一个房间里的苦思幂想,不是隔绝外物的禅,而一定要在凡尘烟火中,去凡尘俗事当中去磨练。
其实不管是怎样的人,在内心深处,都想成为一位好人,有用的人,受人尊敬的人。但在社会环境的压力之下,有些人慢慢偏离了自己的初心,走向了另一面。
在事势上,去做得坦荡,做得明白,做得开心愉快,那么这样的事势也是光明坦荡的,而内心也是光明,也是一种良知的发用。
因此,阳明先生说:“除却体面事势之外,亦别无良知矣。岂得又为体面所局,事势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