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90天,1779字,累计112420字
为什么现代的家长都普遍有教育焦虑呢?“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口号让父母焦虑;过山车一样的成绩变化让父母焦虑;还有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叛逆更让父母焦虑。总之,关于孩子,父母总有无穷无尽的焦虑。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焦虑是一种情绪,当面对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时,就会产生焦虑。所以说,焦虑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带给自己的心理负担。想要克服这份焦虑,最好的办法是将关注点放在解决事情上,而不是放在那个暂时的结果上。
文中提到过的当校长看到小豆豆掏大粪忙得满头大汗时,校长会先问小豆豆在干什么,而不是认定自己看到的现象,去阻止和警告。当知道小豆豆在找钱包的时候,校长离开了。
校长没有给小豆豆任何帮助,也没有任何评价,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遇到孩子类似事情的时候,就可以放任自流了呢?肯定不是的,我们知道,那些“熊孩子”的背后,都有规则意识的缺失问题。
我们可以注意到校长的一个细节,如果说,他第一次看到小豆豆是恰巧路过,那么第二次他来看小豆豆,一定是有意为之。校长看似平常的离开,实际上是在远处观察小豆豆,毕竟小豆豆站在粪池边也有一定安全风险。
当看到小豆豆并没有任何想要放弃的意思,而且身后的小粪堆越来越大时,校长想到了什么?他想到了规则。校长会先表达自己对小豆豆找钱包这件事情的关心,询问了事情的发展进度,然后又提醒小豆豆要把这些粪便都放回原位。
一句简单的话,用很自然的方式说出来,就给孩子的行为划定了规则范围,也让小豆豆知道了自己只要把粪便放回原位,这件事情就是有意义的。
同样,在孩子提出要在半夜看电车这件事情上,校长也是没有立刻拒绝,而是告诉孩子两件事情:如果想半夜看电车,第一要带上睡衣和睡袋;第二要征得家长的同意。这是在给孩子教一种处理事情的规则意识。
这种有规则意识的教育,在巴学园里随处可见。在这所学校里,孩子是自由的,是不被贴标签的,但是这些自由不是无视规则的自由。恰恰相反,这些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自由,比如,孩子们可以从任意一门课开始学习,这是自由的,但原则是从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门课开始。下午孩子们可以去散步接触大自然,这是孩子想玩的自由,但原则是早上要完成所有上课任务。
你看,在巴学园里,规则被融入自由之中,就让自由不再是满足人性本能欲望的工具;规则也不会成为冷冰冰、硬邦邦的让孩子无法接受的束缚。
可能你会说,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像校长那样对待孩子,太难了吧?这种想法很正常,毕竟想要做到处事不惊,情绪平和,很不容易。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也是引起教育焦虑的另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难呢?
说到底是对孩子的不放心、不信任。因为不相信孩子,所以该让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能代替做的都给做了;因为不信任孩子,父母看到孩子在墙上乱画、出门就疯跑时,第一反应就会严厉禁止;因为不信任,只要孩子做出不同寻常的行为,就立刻警觉,担心发生糟糕的事情。
校长如此淡定,看到一个孩子做的很多事情,都觉得是正常的事情,没有任何不快,甚至连奇怪的感觉都没有。
这是什么样的力量呢?这就是信任的力量。这是一份大爱,是对孩子充分地信任。小林宗作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样的。”
校长相信每一个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义的,都有要做的道理,但是,他会给孩子指出需要完善的地方,让一件看起来糟糕的事情,最终变得美好。
面对孩子做出的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父母之所以焦虑,一方面是不知道如何面对,另一方面就是不信任孩子。
克服教育焦虑,首先要建立对孩子的信任,成为自己内心的一种信念。有了这种信念,你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才能快速找到解决办法,知道怎么了解和应对,自然焦虑就没了。
但是,建立对孩子的信任感,并不是简单说一句“我相信孩子”就可以建立起来的。
这种信任感源于父母内心的成长,一方面要学会换个角度,从积极方面看孩子做的事情;另一方面需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为孩子保驾护航。
面对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可以全程放手不参与,但是要告诉孩子注意事项,要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些环节做到安全把控,以及出现状况后该如何应对。
可以说,教育孩子的路,也是父母完成自我成长的路。在这条路上,父母能否做到信任孩子、为孩子保驾护航,比什么都重要。而这份信任不是纵容,也不是没有规则的自由,它需要家长有改变自我态度的勇气,需要家长完成自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