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活动设计方案
——探索“教学-研究-专业发展一体化”
教师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新基础教育的倡导者叶澜教授说过:“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校的转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教育面临着竞争压力,校际之间硬件资源差距逐渐缩小,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谁抓好了师资培训,谁就抢得了先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培训就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计。
纵观多年来的教师培训,可谓轰轰烈烈。各路精英纷纷登场,传经送宝,教师人人参与,接受先进理论指导。而实际效果如何,值得思考。教师往往是听了感动,过后不动,理论讲起来头头是道,可是教学行为依然故我。我期望通过三年努力,在“教师需求、培训内容、培训的模式”等方面有所突破。
一、教师需求
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文小教师对于专业发展机会的分析,最有效途径中优秀教师讲座评价为最高,其次为其他学校听课,再次为集体学习和学历进修。
由此,我们也发现了以往校本培训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①培训搞一刀切,缺乏针对性。
②脱离教学实践,单纯的理论灌输;
③机械培训,忽视专业发展的过程性。
为此,我们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研究-专业发展一体化”校本培训模式的探索。
二、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内容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根据某个人的意愿确定。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分析了教师对知识的需求。
第二项:教师对知识的需求选择。
教师对于这知识的选择比重的区别不是很大,学科知识为最高,其次为学生及其特点、课程知识、学科教育知识,再次为一般教育知识和教育目的等,最少的为教育背景知识。
教师根据“知识需求”,制订本人专业发展规划,联系实际定期对照:哪些发展的好?哪些有待提高?以便向学校提出自己的培训要求。
三、培训模式的探索
我探索出了结构相对稳定、操作程序清晰的“教学-研究-专业发展一体化”校本培训模式。
1. 案例培训模式
近几年,学校是围绕“学生经验的课程”案例培训模式进行的。这种培训模式是教师以学生为镜子来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其实在教师所面临的教育任务中,了解学生头脑中的想法是最棘手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我们采用①撰写“学生经验的课程”。引导教师关注教学中学生对课程理解的特殊表现及与教师预想存在差异之处,用课堂实录或场景描写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展开分析。“学生理解课程”的材料,这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形象表达,培训后教师是否落实有关思想、理念、方法一目了然,这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较大的帮助。②拍摄教学录像。教师能通过教学录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审视自己在课堂上的全部行为,去发现隐藏在这些行为后面的假定,并对此进行验证或修改。③分类整理。教师每天都与学生接触,对学生有非常丰富的认识,同时还知道如何处理这些来自学生的经验。这是教师通过实际工作得来的知识,十分宝贵,却又通常在教师的心底和潜意识中。我们需要也更应该把它确认、系统地整理,并与其他教师分享。我们将有共同话题的老师在一起,聚焦于特定的学习内容进行讨论。
以课堂实践为基点,采用课堂观察和观摩研讨的“‘学生经验的课程’案例培训”模式,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这种培训促使老师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认识自己的观念、认识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潜在的“个人哲学”。
2.专题培训模式
这种模式紧紧围绕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个专题,把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专题性听-说-评课活动、撰写经验总结结合起来。操作程序:
第一,专题讲座。请专家对教师进行较为理论化的讲授,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某一个专门领域的来龙去脉、基本理论或最新动向有一系统的了解,为增进教师在这一领域的理解提供必要的条件。但未必能够与具体实践联系起来。
第二,专题研讨。通常围绕某一专题进行,但形式更为活泼,注重教师参与,但教师必须经过事先准备,也可邀请教学专家或者华师大的教授一起担任专题研讨的主讲人。由于侧重意见的交流和问题分析,这种形式更有利于将某一专题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如“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中究竟怎么操作、又会遇到什么问题、遇到问题怎么解决等等),而且也可以通过现场动手,加深教师对某一专题的理解(如现场设计一个“研究性学习”方案,以理解学习在这一学习形式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第三, “专题性的听-说-评课活动”。是指选择一个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如“如何保证学生课堂质疑的质量”、“学科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小组学习的有效性”、“计算出错的背后到底是什么?”等等),连续性地围绕这个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表现、症结所在、解决途径等进行专题的实践研讨。由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之间的研讨,促进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和提升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实际解决这一问题的技能,将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比较好统一起来。活动主要包括:(1)现场上课、听课;(2)录像回放;(3)问题分析(可能贯穿一定的理论学习)与说课、评课;(4)形成可行的实践建议(此后实践中试行的)。上述4次(视情况可能是3次或更多次)活动可每月安排一次或两周安排一次,但必须有连续性。这有利于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的落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上一节课的活动,我们称之为“行动跟进式研究”,让同年级的教师分头备课,逐一施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第四,撰写专题性总结。每学期完成一个专题的总结,并在学校评选基础上装订成册。
3.课题研究培训模式
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应是持续进行、前后衔接的,而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孤立的、不相衔接的。因为教师专业发展需经历一定的过程。某种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不是看了听了就会的,关键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对照、消化、吸收,形成技能,我们把课题研究培训模式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环节,围绕学校课题《发展性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这个课题是全校教师参与)形成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或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成过程,激发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积极性。具体程序:
第一,确定研究小组。为了使课题研究更为有效、扎实,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之前,成立了研究小组,其成员包括学校任教同年段同学科的多名教师(基本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小组中的各成员,以平等合作的模式进行。每个星期围绕专题就一个研究课定期进行约1小时的研讨。整个研究持续12-14周,有的教研组甚至持续研究一年。每一个专题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研究都要经历数个步骤,有时候会反复进行多次。
第二,确定子课题。课题研究只有变点的研究为系统的系列研究、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理论的吸收和吐纳。我们从学习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出发将总课题“课堂学习活动”分解7个小课题进行研究:预习性学习活动、导入性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体验式学习活动、练习型学习活动、实践性学习活动、合作性学习活动。子课题的确立让我们各教研组开始了系列研究(现在各教研组分别进行着小课题的研究)。
第三,设计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方案是落实课题精神、教学理念、方法的必然途径,我们突出抓好研究方案的设计。《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是学校的主课题,我们把教科研与专业培训结合起来。抓好小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就能确保培训内容的真正落实,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①课题主题说明②课题研究框架③实施要求④效果检验。
第四,课题实施。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教研活动,各教研组尽量分开。第一次课堂实践,需要注意的是老师们对没有对这个没有清晰之前,暂时不要进课堂;第二次活动主要进行汇报,汇报时有两个内容,一是汇报如何进行活动设计的,另一是汇报在课堂上是如何进行实践的。第二步设计探究,先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设计探究的过程: 1、本课中值得探究的问题有哪些? 2、引导学生用何种方式进行探究? 3、预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老师准备如何解决?4、用什么方法来检验效果?……
第五,分享成果。实践后的反思是再认识的过程,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改进教学行为,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认识。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总结教学的成功之处,查找存在的问题,深层次地分析其中的原因,形成教学实践报告或者课题研究报告,对今后的教学提出改进建议,并与大家共享。
4.一般性问题研究。
“学校主课题――发展性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设计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希望本着一种“现实的”思路:即先对目前我们已经在课堂上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进行整理,从中发现值得探讨的“问题”,然后通过集体的讨论、探索性的实践等途径,促进我们对于“发展性学习活动”本身及其设计与组织的理解。我们不是通过借助外在的资源(如心理学、教育哲学)“演绎”出设计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的若干“原则”或“规律”。根据研究的情况,我们从学习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出发将“课堂学习活动”分解8个小课题:预习性学习活动、导入性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体验式学习活动、练习型学习活动、实践性学习活动、合作性学习活动、欣赏性学习活动。于是,我们开始了一般性问题的研究。
(一)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1.主题说明:
以往的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要求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就行;现在要求关注学生,要关注学生得出结论,探究也就产生了。
需要注意的是注入式并不是全部否定的,它对于正确结论的得出,有先入为主的作用,但对于发展孩子没有好处。合理的探究既要发展学生,又不能让他得出错误的结论。
探究是激疑和释疑,之后再激疑。
2.研究框架:
(1)设计探究:是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探究;提供什么条件让学生探究;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检验效果;
(2)实施探究;(3)检验探究;(4)效果反思
(二)体验性学习活动设计
1.主题说明:
体验就是学生学习了之后的感受。主要有两种:一类是情感的,一类是美感的,即一为真,一为善。前者思想性特别强,后者具有审美价值,但这两类离学生的经验都有距离,教师要考虑的是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体会这一层。
2.研究框架:
(1)体验什么;(2)学生体验可能会面对的问题;(3)所设计体验的手段(括检验手段的考虑);(4)实施;(5)学生实际体验的效果
(三)欣赏性活动设计
1.主题说明:
欣赏教学的目标,在发展儿童爱美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艺术的趣味。
美的欣赏,最重要的成分是移情作用和内摹仿作用。
欣赏活动最重要的步骤是引起动机、指导和习作。(1)引起动机:儿童对于各种节奏的游戏、曲调,本来就感觉兴趣,同时也喜欢用彩色涂画,用泥土塑造。所以在教学欣赏的时候,教师只要按照儿童的需要布置适当的环境,就很容易引起学习的动机。(2)指导:艺术的欣赏是一种完整的经验,例如一幅画的美丽,在完整的图形;一首歌的和谐,在完整的曲调。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儿童凝神欣赏完整的艺术作品。除了事先用简短生动的说明,介绍艺术家的生平和艺术品创造的经过,来增加儿童欣赏兴趣以外,应竭力避免繁琐的解释。欣赏过后,教师和儿童可以共同讨论艺术品的价值。(3)习作:音乐的歌唱、图画的摹绘和诗歌的习作,都可以帮助欣赏。教师应该鼓励儿童自由想像,练习创作。
2.研究框架
(1)欣赏什么;(2)所设计的欣赏手段;(3)欣赏学习活动的实施;(5)学生实际欣赏的效果
(四)练习性学习活动设计
1.主题说明
课堂学习中,练习活动是必不要少的。但值得关注的问题有:(1)如何把握练习的量、度;(2)如何避免机械的练习;(3)练习中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4)如何做到练习巩固。
2.研究框架:
(1)资料收集;(2)问题讨论;如何寻找结合点?练习的多样性问题?(3)教学设计及研讨;(4)实施;(5)结果分析: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分析来看结合点是否找准?练习是否合适?
(五)导入性学习活动设计
1.主题说明:
导入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另一是怎样激发学习动机。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需要结合我们的课文。
而新旧知识的联系主要指向的是新知识,需要排除无关的因素,对于一知半解的新知识是不是需要导入,这些都要通过研究来回答的。
学习动机的激发,一是习以为常的东西通过换个角度却变成了新颖的东西,二是通过问题来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2.研究框架:
(1)研究什么;(2)教学设计(包括对检验手段的设计);(3)对教学设计的讨论;(4)教学实施;(5)实施结果的检验
虽然我们对课题的研究作了精心的策划,并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了扎扎实实的研究,但真正的实施过程仍然不是一马平川。
四、设计实施效果:
1.通过这几年的实施,我校创造了自己所特有的教师培训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基于学校情境的、可行而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同时也促进了教科研工作和教科研管理工作也走上了正轨,趋于专业化和高层次化。
2.从教研到科研,从“案例撰写”到“问题研究”把教师从原先的教研引领到科研。使教师真正体念和掌握教育科研的一般历程和规律。教师从原始的听课评课这种单一的研究形式,扩展成为一种专业化的科研模式。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直接促进了自身处理教育教学以及教科研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在教师们身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统一。教师也很快地适应了课改的节奏和深刻理解了课改的内涵,进而坦然地走在了课改的最前沿。
同时教师之间的科研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教师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助互学的氛围。
3.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
经验式的常规科研,使我们一直忽视对资源的积累。但我们从专家们身上意识到要从经验式的研究转入专业化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对资源的积累。于是,案例多起来了,课例多起来了,反思多起来了……当然这一些资源也为华师大的教授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原材料。为他们著书立作积累了深厚而广博的资源。
特有的教师培训模式:“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培训,溶于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可行而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几年的培训让我校教师科研意识显著增强,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这些培训模式“能带给教师经验的分享”、这分享不是告诉,而是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