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章导入-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到自然和社会规则的双重约束,从婴儿开始,人就以能最好的适应周围环境为最高法则开展心灵活动,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种环境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培养方式大体分“柔情”和“势利”,孩子凡是不利于婴儿社会感养成的成长环境统一称之为—困境。困境的存在会对婴儿社会感形成产生阻碍。但也因为困境的存在,婴儿才有思想升华的可能,婴儿在追求中确定心灵发展方向,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
了解世界遵循心灵确定目标-展开行动这样一种模式。在目标确定后,孩子会动用一切感官去了解环境,也一定会产生困境,这种困境造成了心灵自由活动的阻碍(比如天生缺陷和感官损伤),产生了阻碍感和自卑感。为了追求完美的心灵自由,为了消除这种自卑感和阻碍感,孩子通过心灵运用器官对世界进行大量的感知活动,这种通过感官感知后形成的综合认识就是知觉。是一种带有现实感的对事物的整体印象。
以知觉为基础,用心灵加工后形成的独一无二的事物就是想象,想象根据清晰程度不同分为想象和幻想,本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幻想会更大程度的对个体行为发挥作用。想象我们每个人都有,为了追求目标任务,人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感知进行心灵再创造,这是一种压力下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正面的、可以自我控制的排除思维,这种情况的极端是宗教里的修行,集中所有精神力进行有意识的想象,甚至可以引发自主幻想,达到极高自控的程度。如果外界给个体施加了过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加之对无法达成目标的畏惧会引发心灵的保护性措施-幻想,一种可自加工、被动的心灵活动,一种在幻想中解决问题以缓解心理压力的活动,这是一种负面的逃避思维,一种应急的本能,极端情况下完全封闭沟通无意识的陷入在幻想中无法自拔。而在现实中很多家长通过对孩子过于沉重的打压使孩子的整个思维喜欢变得负面,不再积极的去了解世界。
我们知道,人同世界关联产生感知活动会产生反馈,人只会记住对自己有利的事,无论这种潜在有利还是实际有利。有利反馈的存储就是记忆,记忆的目地只有两种,要么激励,要么保护。这些记忆积累后为孩子外界沟通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以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形式影响沟通外界的模式,久而久之形成孩子的性格,而无论想象还是幻想都是性格驱使下对外界的反应,什么样的打开方式决定什么样的记忆,什么样的记忆决定什么样的行为模式,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决定什么样的外界反馈。这是一种循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人可以面临小问题时自动纠错,因为小问题前置条件少,大部分人会在面临重大问题下犯以往同样的错误,因为前置问题太多,这就是你的打开模式无法对大问题进行正确的反应,是长期积累的过程。
所以说打开同世界联系的方式非常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打开大门的方式就是你的心理认知水平,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一百个人会读出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你以何种方式认识这个世界决定着你的价值观。有人看山是山,有人看水非水。有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有人病急乱投医。这是认知水平,也是格局。你的打开方式越多、越全面,你所能筛选的前置条件越多,达成目标的成功率就越高。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更大格局呢?首先,首先,家长要反思自身,了解自身,修炼自己的过程中给孩子相对合理的外部环境。第二,引导孩子树立一个精神总目标,而不是片面行为化的目标,比如你可以引导孩子树立成为物理学家而不是告诉他说你的目标就是无论何时都不能吃亏,这不是目标,它只是为了实现目标而产生的一种行为。第三,去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去理解不同人、不同种族的行为模式,让孩子见到的世界越宽广,孩子打开世界的方式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