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片段】
大多数好人都会非常扭曲地把照顾他人跟照顾自己对立起来考虑。在他们看来,这两者不能共存,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这两种选择看起来是:1、要么你是完全无私的,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摆在自身需求的前面;2、要么你就是完全自私的,总是把自身需求摆在第一位,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很显然,作为一个好人,你选择了前者。毕竟,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哪怕牺牲自身利益,这恰恰是取悦症的本质。然而,要是你知道就因为你这么无私,你实际上是把别人的需求置于了你根本无法予以满足的危险之中,你还会坚持吗?
如果你牺牲自己来照顾他人,并因此让自己一直处于紧张和疲惫不堪的状态,那么你就是在自找疾病、沮丧、紧张以及其他严重的麻烦。尽管你是出于好意,但结果却只能是那些依赖你的人也会跟着受苦。
你还可以有对大家都好的第三选择,那就是秉持开明的利已主义。这意味着你要照顾好自己,有时甚至要把自己的需求摆在第一位,与此同时,你也要考虑他人的需求和福利。这样一来,你仍然在满足他人的需求,让他们能从你的自我照顾中受益。跟自私不同,开明的利已主义可以防止他人因你的自我牺牲而受苦。
【 I 】当你选择做一个好人的时候,你的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什么呢?是事事都为别人考虑的完全无私还是事事都考虑自己的完全自私?很多人选择了前者,觉得始终把别人的利益需求放在第一位时才是一个好人的做法。殊不知,这时我们已经无形地走入了取悦症的误区,一味地追求让别人满意而往往忽略了我们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甚至有时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我们会去做超出自我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其实这是在自找麻烦,结果也并不如人意。
世间并非所有的事情非黑即白的对立两面,那么还有更好的第三种选择吗?当然了!我们还有另外一种明智的选择,那就是 “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利己主义。在照顾自己的同时考虑他人的需求,或者优先考虑自己的需求,如此一来,既不会让自己变的自私,也不会让他人受苦。
【 A1 】请回想你的一次完全自私或完全无私的“好人“经历。
提到我的完全无私的“好人“,就要说说我的成长史了,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我的升学成绩在镇上中学是第一名,这时面对的有两个选择:一个在镇中学拿奖学金当优等生,另一个是踩着最低录取分数线去市重点高中就读,而我妈作为父母肯定是希望让我去重点高中,最终为了满足我妈的愿望圆了她考上好大学的梦想我选择了后者。但对于当时只有15岁的我来说,内心是极其恐惧和害怕的,因为这意味着我要离开父母的保护,一个人开始为期三年的住校生活,为了缓解对家的想念,也只能每隔一段时间坐汽车回家一次。
【 A2 】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会怎样用第三选择来做一个好人?
A1说了我妈在成长时期对我影响极大的一个选择,后来渐渐随着我长大之后,我妈其实有时候还是会把她的想法强加在我的身上,相信很多中国传统父母都是这样,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之类的过来人经验,比如在选择结婚对象这件事情上,如果按照以前的完全无私,我可能就不会和现在的老公在一起,我妈不是没有干预过,而是我选择用开明的利己主义来处理,那时候我妈对于现任老公不是很满意,主要是家庭背景,觉得他们家条件不是很好,私奔什么的也不是没想过,不过后来还是理智的做出了行动,我就和我妈认真的谈了一次关于我内心的想法还有我对这段感情的信心等等,再到后来,我老公到上海工作,在日常相处中,我也有意识地去引导我妈发现我老公的闪光点,就这样慢慢的,我妈也就接受了他,就有了后来的结婚组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