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婆罗门之子悉达多,生得俊美强健,善悟而渴慕知识,有崇高激昂的思想、强大的意志和高贵的使命感,他令所有人喜悦,所有人也都热爱他并对他兴致勃勃,然而他感觉到这些不会一直带给他幸福、安宁和满足,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之后,他决定加入沙门的行列。他以坚定的态度最终获得父亲的同意。于是他告别父母,离开他所在的城邑走向朝圣者的行列。跟随他的还有和他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乔文达。
悉达多加入沙门的行列后,进入了苦修生活,他开始对世俗现实的一切感到不屑,他认为一切都是欺骗,都散发着谎言的恶臭。他的目标是"空无",即无渴慕,无愿意,无梦想,无喜无悲。他遵从沙门戒律,修习克己及禅定。他想借此摆脱"我",但始终在"有我️一无我一一有我"的回环往复中。他觉得修习和禅定,只寻得安慰和麻醉。当获悉佛陀的传闻后,在沙门苦修近三年的悉达多决定离开,乔文达相随。
两位年轻人一番探寻终于来到世尊佛陀居住的祇园。他们见识了佛陀的寂静仪态中充盈的光明与和平,聆听佛陀以美满、安宁、平和的声音宣讲苦谛,又以柔和、坚定的音调论述四圣谛和八正道。这令两个年轻人五体投地,乔文达随即决定留下来,但悉达多打算离开,因为他虽仰慕佛陀,也认可佛陀的法义是至高无上的,但他觉得他得寻找到获得这些法义的方法,否则只是知其然,仍只是表面地、虚假地获得安宁和解脱,仍没有摆脱"我"。
离开祇园,将何去何从,这是悉达多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他终于完全觉醒,走上自我之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周围一切事物中的意义和本质。他告别了过去的一切。
第二部
从此他获得自由的双眼流连于尘世一切美好的事物之间,他梦寐着世俗的欢娱,他控制住了渴望和涌动的性欲。但终于沉沦在名妓迦摩罗的诱导中,跌入追求物欲、利欲、性欲的谷底。
他迷失在尘世间世俗的欲望里,但是他做生意,并没有潜心,只是把生意当作一种游戏。他和迦摩罗做爱,但他和她一样并没有付出真爱。
悉达多经历了尘世生色之娱,品尝了财富、权力、淫乐的滋味,他被世俗囚禁,他沉迷赌博……渐渐地他没有了崇高的目标,没有渴望,毫无进取心,贪猥无厌……他终于决定要告别使他身心疲惫的世俗。
悉达多远离城邑,来到林中。他浑身腻烦、痛苦、充满死意。正在他要投河自尽时,灵魂荒芜的一隅传来神圣的"唵",这让他清醒过来,使他又认识了一切他遗忘的神圣事物,他沉沉睡去。醒来时却发现他青年时代的朋友乔文达在一旁守护着他。然后他们再次告别。那个不得不继续那不堪的岁月,承受厌恶、空虚、沉闷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直至最终陷入苦涩的绝望,直至荒淫且利欲熏心的悉达多死了,一个快乐的崭新的悉达多诞生!他决定留在河边。
悉达多在河边又重遇当年渡他过河的船夫瓦稣迪瓦,于是他和瓦稣迪瓦生活在一起并也做起了船夫。他向河水里求教,学会了抛弃激情和期盼,不论断、无成见地以寂静的心、侍奉和敞开的灵去倾听,悟出了"时间并不存在"的秘密,听出了河水中万千声音都汇成一个"唵"字,那是神圣的心音。在河边,他遇见了带着儿子打算渡河去朝觐佛徒的迦摩罗。在迦摩罗眼里,悉达多又有了沙门的眼睛,且比当年更胜一筹。被毒蛇咬伤的迦摩罗最后死在瓦酥迪瓦的小屋里。
瓦酥迪瓦死后,悉达多带着他和迦摩生的儿子留在了悉达多的身边,但孩子常常闷闷不乐,心扉紧锁着抗拒命运。曾经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并被母亲宠坏的孩子也很不适应呆在悉达身边占地艰苦生活。尽管悉达多爱他、宠他,任由孩子命令他轻视他辱骂他,他隐忍着。最后孩子还是逃离了,回到他原来所住的地方。
孩子离开后,悉达多和世人一样毫无理智地哀怨着,他终于理解了世人的一切行为。一种认知逐渐在他头脑中壮大、成熟,那就是:所谓智慧和目标,不过是生命中的每个瞬间,能圆融统一的思考,能感受并融入这种统一的灵魂的准备,一种能力,一种秘密的艺术。而且他发现瓦稣迪瓦的身上就具备这些。在瓦稣迪瓦的启引下,悉达多静心倾听河水的声音,他终于悟出:所有的声音、目标、渴望、痛苦、欲念,所有的善与恶合为一体,构成世界,构成事件之河,生命之音乐。他开始倾听一切,接纳一切,此时便是一个"唵"字,也即圆满。
老年悉达多成为一个船夫,他青年时代的好友乔文达与他相遇,认出之后,他们因人生和信仰问题发生争执。最后乔文达震惊地发现悉达多所经历的一切,他被悉达多脸上超人的笑容震撼!
**蒋勋曾说过:“生命是一场对话的旅途,与自己对话,与周遭对话,与世界对话。当千帆过尽,看遍风尘,我们终会读懂大千世界,迎来自己的觉醒。”这大约也可以概括悉达多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