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负性情绪是失控的欲望,欲望对外表达为需求,需求的具体化即为需要。当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在的失控感受外显为恐惧的情绪。
如有不得,恼羞成怒,当一般需要得不到满足,当当下即表达为愤怒,渴望满足需求,满足连接。
如果恐惧的情绪弥散向未来,即表达为焦虑情绪,对来来的担心、惴惴不安。
如果恐惧的情绪朝向过去,即表达为抑郁无力,表现为思维反刍,自我批评,认为过去的不好,塑造了当下的状态。
那么应对情绪的重要一步是觉察身体|。我们说身体接受一个刺激,产生一个需求信号,感觉细胞将信号经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大脑经过认知系统翻译转化为内部感受,外显表达即为情绪。满足了表达为正性情绪,得不到满足就产生负性情绪。没有得到表达的负性情绪就会压抑在身体里,成为一种躯体化。
所以,要想调整好情绪,觉察身体是最重要的一步,或者说觉察情绪在身体里的投影。要想调整任何内容,必须把压抑在身体里面的情绪外显到意识中的一个客体。比如,你现在很难受,你需要知道,你的身体是渴了,还是饿了。从而通过喝水或者吃食物来满足那个需求。
所以,如果要应对情绪,首先要知道此刻自己有什么情绪,这个情绪在当下的生命中以什么形态存在。觉察分三个部分,觉察身体、觉察情绪、觉察念头。
为什么要把觉察身体放在首位?因为正如在看待情绪模块中提到的,身体是情绪的土壤。我们知道很多未能表达的情绪会被储存在身体里面,身体与情绪是双向互动的,也就是说情绪影响身体,身体也影响情绪。
身体和情绪都具有当下性,也就是说情绪通过身体将人们锚定在当下。
如何通过觉察身体,发现当下的情绪在身体里处在怎样的状态。具体做法:
第一步是脱扣。所谓的脱扣是指在意识层面停止对情绪进行任何处理和任何的归因。在觉察自己有任何情绪时,即使你还不能很清晰地命名它,只要你想要更清楚地感知这个情绪,这种意识状态就叫做脱扣。
为什么需要脱扣呢?因为人的思维习惯是,当发生一个无法应对的情绪时,就会不断地调动以前的经验找办法、找对策,无法耐受不确定性,试图做更一步解释,试图解决掉那个不确定感。实际上这种操作的关注点已经偏离了情绪本身,这就不再是良性的应对方式,因为意识层面的操作会让人们忽视情绪转而关注如何解决事情本身,从而形成不良应对方式——或者说这不是满足的那个真实需求。
就像我现在遇到一个困难,比如在咨询中受到挫折从而引发焦虑,我无法应对焦虑,转而调动过往的经验想去处理这个焦虑,但是过往的经验是什么——是父亲的无能与不负责任,于是引发无能的核心信念,从而处在抑郁的状态之中,这是不良的应对策略。
良性的应对方案是什么,我现在遇到一个困难,我在咨询中受到挫折从而引发焦虑。我先不做任何处理,就是觉察这个焦虑。
即第二步,开始觉察身体。
首先,观察外感。就是通过眼耳鼻舌身这几个外部感知信号通道感知外部的信息。
其次,观察内感。内感就是一些内在感受,比如酸、麻、痒、胀、饥、饱等。或者心跳加速,某些部位出汗,或者微微发抖等等。这些都是情绪在身体上的反应。
第三,关注呼吸。如紧张时,容易屏住呼吸,而兴奋时,容易变得呼吸急促。
第四,将注意力聚焦在当下。所谓聚焦当下,就是让自己处于持续观察身体的状态中。如果长时间训练,就会很清楚身体在焦虑时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