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的工作从处理一起家长投诉开始,到用一天半时间准备迎接市教委黄政主任来校调研而结束。
家长投诉事件,一到期末时有发生。但这起投诉跟平时期末的投诉有些不同。
这起家长投诉发生在上周周末。团队刚刚在周五忙完了人工智能课程基地建设现场答辩,六年级的毕业课程——“我们毕业啦”班级拍照还在进行。周六上午,校长从微信上转来一封家长投诉信。
这封投诉信是六年级家长写的,主要反映自己的孩子周五放学时,被其他一个班级的几名孩子围着要求跟学科老师道歉。该生从未经历,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家长,于是,家长就判定孩子受到了校园欺凌,从而责怪同学、老师和学校。
周六一接到这封信后,学校首先电话调查了几个相关教师,大致了解了情况。同时获知,几个老师在知道发生了此事后,已经分别与孩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
周一一早,学校又开始着手调查学生,进一步了解事情的原委和始末,终于查明了真相。
调查的结果事实并不是家长所投诉的那样。事情真正的起因在于学生热爱老师,为老师打抱不平。孩子们的问询并不能算作校园欺凌,老师们也并非不问原因就责罚孩子。
下午,学校邀请了孩子的父母进行面对面沟通。原来孩子的父亲是警察,当从电话里听到孩子母亲叙述孩子放学时的遭遇,警察的一种职业敏感使其立即将这种事情与下暴、校园霸凌联系起来。想着自己的孩子岂能受这种委屈,于是一气之下就写下了诉状。
我们当面澄清了家长反映的几个问题。
快毕业了,毕业课程增添了师生离别伤感的情绪。三班拍照那天,师生情绪都被感染,孩子们伤心得很,舍不得与老师分别。周五下午,三班的副班主任去四班教室上英语复习课。因语文老师要参加教研活动,所以就提前到了教室。英语老师却发现教室里空着一些座位,一询问,才知有的生病请假,有的还在教室外和办公室。于是,派了同学去把他们一一找回。哪知四班的孩子有些皮,回了教室不知怎么还要往外跑。英语老师看见孩子们这样的复习状态,情急之下情绪失控了。
下课后,老师的情绪被三班的孩子发现,激起了三班孩子要帮老师把事情搞清楚的愿望。这怎么能行?我们的老师怎能让四班同学欺负?于是就发生了放学围着四班孩子的那一幕。
学校及时邀请家长到校,与家长面对面沟通,还原了事情真相,家长也放心了下来。
然而,我们从教育专业者的角度,却看到了这起投诉背后教育中的问题:
(1)问询孩子缺少法律意识。
几个围着孩子询问的学生毫无法律意识,他们拉着孩子的衣角,要求孩子低头向老师道歉,并声称将录视频发给老师。殊不知在警察叔叔眼里,他们的这一行为无意识地已经触及法律底线。这说明孩子们法律意识薄弱,只是一心想帮老师。
(2)被问询孩子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是一个儿子,母亲是一位专职妈妈,成天陪着儿子转。除了学习,学习,还是学习。儿子在母亲过度保护的状态下,显得极其敏感脆弱,无法应对来自周围同学的问题。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与这样的同学相处。当同学们围着他时,他完全没有应对能力,况且他本身有着充足的理由向同学们解释。因为并不是他不遵守纪律而气坏了老师。
当我分析给父母听的时候,警察爸爸就开始责怪起专职妈妈来。“周末,我喊你让他跟着我的朋友一起去大自然露营,你非要让他去补习。”言下之意,“这下子好了,娃儿一点都没有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
这位母亲无言以对,面对爸爸的责怪,我想妈妈心里有多酸楚啊!自己平时肯定少不了辛苦陪伴孩子,全方位守护着孩子的安全,呵护着孩子健康成长。然而,一旦孩子有问题,就全是妈妈的责任了。
我们与孩子的父母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哪知,妈妈却说上中学后就让孩子去住读。我听了,简直被惊愕得下巴都快掉到地上。
我形象地给她作了一番解释:“怀胎十月,历经千辛万苦,孩子终于健康长大,成为一个完整的婴儿。一朝分娩,难道就把他丢在一边去自然生长吗?那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呢?现在你的儿子就是那个婴儿,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你把他丢去住读会发生什么呢?”
父母一听,深感被击中要害,表示的确需要好好思考一番,慎重考虑。
(3) 家长们对教育存在诸多误解。
这个家庭是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母亲当专职妈妈,全程照顾和陪伴儿子的生活与学习,父亲是一名职业警察。
误解一,只要陪伴了孩子,孩子就成长得健康。
身体的健康能保证,而心理的健康呢?虽然母亲全程陪伴孩子,孩子的学业还算可以,但缺少培养孩子带得走的能力,缺少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孩子的心理敏感脆弱,经受不住一丁点儿风吹雨打。
误解二,教育与执法系统相同。
只要有违法的行为,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殊不知,基础教育里的小学,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人,如何对未成年人执法呢?学校更多的是进行引导和教育。
误解三,教育只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
一旦孩子遇到问题,家长就只听孩子的一面之词,责怪他人。
家长们不知该如何引导儿童?如何对儿童进行教育?其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是不能理解自己的教育责任的。以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就可以不管了。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的责任。
我想起了陈鹤琴先生撰写的《家庭教育》这本书,虽写于一个世纪前,但对提升中国家庭教育水平有着切实的指导作用。
每一位家长,在抚育孩子之前都应该读到这本家庭教育经典。正如陶行知的序言《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