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到底有多难?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看了那么多成功秘籍,为什么还是没办法成功?学了那么多减肥技巧,为什么还是一身肥肉?搞懂了身边所有女性的心理,为什么还是独身一人?
你发现没有,很多时候,就算你知道了全天下所有的道理,仍过不好这一生。
学了再多知识,跟没学一样,啥也没改变?
这是为什么?
其实啊!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患上了“行动困难症”。
什么是行动困难症:就是你知道的越多,越难以行动的一种心理困境。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行动困难症”的终极解决方案。
一、为什么知道做不到
为什么知道做不到,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信息超载
很多人都说,得到的罗胖给这个时代的中年人,制造了知识焦虑,让我们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听各种音频课,参加各种学习社群和培训班。事实上,要我说,用不着罗胖制造焦虑,你想想,哪个时代的中年人不焦虑呢?在一个人35-45岁这十年的岁月中,他们会被无数现实问题困扰着,没还完的房贷,没出路的工作,半死不活的生意,青春期的孩子,闹离婚的老婆,病床上的父母。
你说,这哪一个,不让人焦虑。哪一个,你不想赶快找到一个办法,彻底解决。
中年人为什么爱学习,爱知识,为什么知识焦虑,就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没办法应对啊,我们需要从知识的海洋中,找到一根救命的稻草啊。
但是很遗憾,正是因为我们的这种不顾一切的投身知识海洋的行为,让我们被彻底淹没在了知识的汪洋大海之中。
让我们来看看数字宇宙统计的数据,2020年全球新建和复制的信息量,已经超过40ZB。
这是什么概念呢,1.2ZB的数据量相当于750亿部满载资料的16GBipad,这些ipad能铺满15.5座北京国家体育馆。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个数字在十年前的2010年才仅仅是1.2ZB,十年后的2020年,这个数字就增加了33倍。
这么多信息,你几辈子都学不完。
更可气的是,在如此海量的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
你要是没有长出一双识别优质信息和垃圾信息的眼睛,有极大的可能性,你学了半天的知识,根本就是心灵鸡汤,灵魂按摩,大脑sap,学的时候你感到很舒服,我学完了根本没有卵,不解决任何的现实问题。
你说悲催不悲催?
第二、消极应对
再来看第二个原因,消极应对。
我们人类,由于生理构造的因素,大脑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思考,因此就会常带着偏见来看待事物,从而产生一些不理智的消极情绪。
在我们学习知识过程中,最常见的两种消极情绪,就是思维定式和先入为主。导致我们常常会下意识地屏蔽掉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干扰思维判断。正是这类僵化的思维模式,对我们吸收新知识产生了障碍。
比如你看完了一本书,了解了书中80%的知识,但进入到潜意识里的最多10%,而且大多都是你喜欢和认同的知识,还有很多真正有用的知识被你自动过滤掉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刚才提到的两种消极情绪在作怪。
先来说说思维定式,也称习惯性思维,是指你习惯地按照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阻碍了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而有一点需要我们警惕的是,每个人都存在这种思维。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不可能,比如在没有飞机前,你会相信钢铁能飞上天么?在电话发明之前,你会相信相隔千里也能互相问候么?
思维定式就像你与知识之间的一堵高墙,将大脑封闭起来,如果长期保持消极心态,长期接收消极信息,就会习惯性的运用消极心态和主观偏见对知识进行过滤,并堵塞了新知识进入大脑的通道。在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你还保持这种思维方式,那么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与思维定式一样,会对信息进行屏蔽的消极情绪,就是先入为主。
先来讲个典故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汉武帝曾在嵩山脚下的树林里,看到了一颗他从未见过的大柏树,于是封他为“大将军”,但没走几步,就又见到了一颗更大的柏树,无奈,只好封他为二将军,又往前走了不远,见到一颗更大更高的柏树,汉武帝为了保住脸面就说:先入者为主啊,它再大再高,也只能当三将军了。
这就是先入为主的由来,那些先听进去的话,最初的印象往往在我们的头脑中占主导地位,在以后碰到不同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由此可见,先入为主也是获取知识的大忌。我们的大脑往往会把最初的观点看作是正确的,并销毁所有质疑这个观点的信息。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查尔斯勋爵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参加心理测试的人员,同时读两篇观点相反的文章,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对象都只记住了支持自己观点的内容,却忽视了支持相反观点的论证,而且质疑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内容。
这其实也是我们大脑的机制在起作用,大脑为了节省能量,在思考过程中就会忽略那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
看到这里你大概知道了,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还是没有长进的原因了吧,因为很多真正利于你成长的知识,被你下意识的屏蔽掉了。
第三,缺少跟进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共识,就是我们看过,思考过,记忆过就是掌握了,然后就把这些知识束之高阁。
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仅仅只是完成了知道部分的工作,而没有向做到方向转化。你应该也听过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吧,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而且先快后慢。学到的知识,在一天后你只能记住25%,再往后遗忘的速度会下降,但还是一直处于遗忘的状态。
有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A组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B组按照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98%,一周后86%。B组的记忆力明显高于甲组,这个实验同样能反映我们平时的学习状态。
平时只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略了后期的保持和重复,结果遇到问题还是一筹莫展。
我们总是不断地在追求新知识,总觉得要开始一个行动或者改变自己,最重要的是有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这样才能应对问题。这种想法其实是错的,并不是说知道新知识不好,而是说比知道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花时间去消化及掌握新知识。
我们再往深了一层去说。太阳底下已经没有新鲜事儿了。你所遇到的问题,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已经发生过,无数遍了。这些问题早已经有了,完美的解决方案,而且它们也都被记录了下来。
知道了新方法,但在实际中不运用,其实啥也没改变,最终还是回到了最初的状态,仍然没有解决从知道到做到的问题。
二、如何跨越知道与做到之间的鸿沟
好,前面我们分析了知道做不到的三大原因,下面我就来给出解决方案,逐一击破。
第一、保持专注,做到少而精
我们如何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保持专注呢?其实很简单,你只需学会两个字“少”和“精”就够了。“少”意味着方向明确,精则代表深度挖掘。
这两者也是将知识转变为能力的第一步。
先来说这个“少”。
你只有在一个领域深耕,成为专家之后,才会获得更优越的资源,财富和地位。
更重要的是,当你的精力始终集中在一个有限的领域内,你就会发现一些别人所不知的秘诀,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角度。
这就是反木桶理论:木桶中最长的那根木板决定了你的特色与优势。而这才是你的生存之道。
取长补短的事儿要少干,扬长避短的事儿要多干。
奥运冠军和商业大佬各有所长,你总不能说没有运动天赋就不能成为资本大鳄吧。
我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找出这种优势,然后下大力气进行强化,让你的护城河越扩越宽,达到不可替代的地步。
如果不能保持这种专注,就会耗费培养兴趣爱好的宝贵时间,耽误了拓展思维深度和敏锐度的积累和训练。
除此之外,你还要在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
托尔斯泰曾说: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
在任何一个领域,最重要的知识只占20%,因此我们得花80%的精力来学这20%的知识。
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得注重“精”这个字。
也就是说要精细研读,不能浅尝辄止,要不断地咀嚼消化,直到完全吸收。
比如看一本书,第一遍通读,第二遍划重点,第三遍做笔记,第四遍进行联想拓展,反复挖掘知识的深度,将知识进行内化,只要你看得比其他人更深一点,就会离成功更近一步。
第二、积极应对,使用绿灯思维
做到少而精之后,你就可以开始跨越知识与大脑之间的这堵高墙了。
前面我们分析过,面对知识,我们会消极应对,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任何时候,有一个陌生的知识进来,你都必须开启绿灯思维。 什么是绿灯思维?
就是要求自己,对这个知识,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总是带着法官的状态去评判对错。对与错没有意义,对你有没有用,才有意义。
怎么才能对你有用?就是要让自己多给正面反馈,少说负面的话,少吐槽。
比如有人告诉你,减肥的人多吃点肉没事儿,只要少吃碳水就可以。
这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如果是说:胡说八道,吃啥补啥这话你没听过吗?大肥肉吃上,你还能不胖?歪理邪说。
你看,你说了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好处呢?没什么好处,就是给自己不减肥找借口嘛?但是,如果你能忍住不去吐槽,而是去想一想,这个到底对我有用吗?能帮我减肥吗?然后你去查阅资料,发现了低碳饮食这个概念,又发现了生酮饮食这个说法,甚至是尝试了一段时间。
至于结果怎么样,我们不去说他,但至少,你开始行动了。
只要行动,就会有新的发现,就会让你往目标的方向行进。
但是如果你只是习惯吐槽,那么,你错过的,可能是无数个,绝好的,让你成长,让你改变的机会。
还是那句话,知识对不对不重要?知识对你有没有用,才重要。
第三、持续跟进
好,现在你已经知道该怎么面对新知识了,那么该如何行动起来并坚持下去呢,基本上需要你制定一份周密的跟进计划。
说周密,其实也不复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指导,支持和问责。
指导对于学习质量来说非常重要,也就是常说的要跟对一个好老师。
名师出高徒嘛,奥运冠军的教练肯定是前奥运冠军。
所以,行动之前,你必须给自己找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可以是现实中的老师,也可以是一个虚拟的。他的作用只有一个,能够给你正确的反馈,让你知道哪些地方做对了,哪些地方做错了。
这个反馈一定要及时,要快速。
要在你做出每一个行动的间隙,给出你指导意见。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错误的循环,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行进,才能让你一直保持在高速的轨道上运行。
说完指导,再来看支持,我们都知道学习很痛苦,很反人性,因此在学习的路上没有人激励你,就很难坚持下去,很可能会半途而废。
这时你就得找个人来持续地鼓励你,要坚信一个对你持续充满信心的人,可以改变你的人生。曾经在网上火爆一时的学霸寝室,学霸班级,学霸小区等,就是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在一个团体中,成员之间相互帮扶,相互鼓励,积极愉悦地学习,并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在知道向做到转换的过程中,你得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互相鞭策,互相激励,正如这句话所说,一个人走的更快,但一群人走的更远。
除了指导,支持,问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你我都有惰性,这点你承认吧,我们都偏爱稳定,容易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常常存在差不多心理。
著名的赫勒法则指出,当人们知道工作有人检查时,就会加倍努力。所以说,没有有效的监督就没有行动的动力,对于学习来说,最有效的监督就是测试和实践。只有在实战中进行运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技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才能本身毫无用处。许多有才华的人一生碌碌无为,通常是因为他们把才华本身看作是一种结果。只有把才华应用于实践中才有价值。
所以不要再做知识的储存者,要立刻行动起来,争做知识的实践者和应用者。
总结一下。
知易行难,这是一句古话了,可见,古往今来,从知道到做到都是一条漫漫征途。可悲的是,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历史,都没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可喜的是,我们中的少数人,真的做到了知行合一,而这些人,往往是那个时代的成功者。这就是走向成功最简单的一个法则:让你知道的,真正成为你行动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