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李子勋的读懂孩子这本书,做一些摘抄,这些文字让我受益。
家庭的许多问题都是互相依存的,这些问题是经过无数次成员间的互动,重复,叠加,强化才得以形成的。在这种循环互动中,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已经非常不明显,因此表面的问题不是问题,只有透过表象看到内在系统的需要和外在系统的动力影响,才可以更好地应对孩子的问题。
父母需要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需要给予孩子适合的陪伴。
教育不是家长老师把自己时代的经验灌输给孩子,而是要保持未知的心态,跟随孩子进入未来的世界。
家长来自过去,而孩子就在当下。如果家长放下自己既有的经验,对孩子抱有好奇心,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尊重生命的一种表现。
我非常认同李老师的观点,就拿当下这几年我觉得时代变化太快了,真的不知道抖音,快手这些视频的发展,如此之迅猛,成年人的经验,对事物的认知其实赶不上孩子,当然,成年人的人生的体验对生命的感悟,这一点要比孩子丰富。但是你告诉孩子也是白告诉,因为孩子不需要懂得那么多道理,他需要去经历他的人生,他要去体悟他的生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真的是家长需要放下自己的经验,对孩子抱有好奇心。
要给孩子假定三种美好,我们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人与人之间是友爱互助的,自己是可爱的。我们的孩子需要这样的信念,因为这是来自生命力层面的自我认可,是高自尊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一种关系,教育不是道德,行为,品质,知识教育这些是标,不是本。
父母与孩子处在完全不同的社会时代里,如果父母不能意识到这一点,总是把自己理解的现实强加在孩子感觉的现实中,育儿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极大的麻烦。父母并不真的能够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与孩子仿佛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现实中有不同的时代感,这是当今育儿面临的真正挑战。陪孩子长大,隐含着父母要保持未知的心境,允许孩子以他自在的样子去成长,更少的雕琢打磨。
家长在社会适应中出现欲求不满或内心不平的时候,容易发现孩子的毛病,自己在教育孩子,试图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同时也在发现自己内在的负面情绪。
在不同年龄层面,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不同性别之间言语交流,几乎是在误解中进行的。
关系先于教育,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家庭氛围才是教育能够达成的前提。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孩子表面服从内心,却朝相反的方向使劲,再好的教育也是事倍功半,良好关系的家庭孩子并不需要什么教育,很多能力在一种亲情的温暖中自然生成。
有效的办法是追求教育的方式和时机,不是一味的灌输教育理念或者做什么,不做什么,追求有效的互动方式与交流方式要远比找一个正确的方式更有效。家长需要顺应孩子的个性特点去引导他,形成有效。
三岁是一个孩子,开始性别认同的重要心理时期。五岁是孩子完成性别认同的最后时期。
孩子的问题是成长的问题,当然孩子的问题也是父母观察的问题,我们的父母很难用孩子的年龄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往往会无意识的从大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一定怎样不能怎样,这样就可能创造了孩子的问题。
孩子不可能没有缺点,家长要学会看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看孩子的缺点。
每一次孩子犯错,都是促进他成长的资源,好的父母心里会说,终于找到机会了,帮助孩子获得某种经验,不过机会有了,教育孩子也需要时机,孩子犯错以后,父母需要等一等,看孩子怎么去应对,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调整与外部的关系,父母最好不要强行去干涉孩子的行为,改善他的情绪,该经历的让他经历以后才是合适的教育时机。
六岁的孩子的确可以帮助他建立规矩了,但不能太多。
孩子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孩子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成长的。
把问题看成客人是父母要学习的一种态度,客人来到你家里,你觉得不安逸,不随便,知道这个客人是要走的,不会因为不方便就活不下去,家庭出了问题,就像家里来了不速之客,它会自动走,只要心理上可以允许问题的存在,问题就会变小,对问题的焦虑也会消失。如果你希望问题马上消失,客人马上走,问题就大了,甚至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我题的出现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孩子的学习也有自然的起伏,不能幻想孩子学习不顺利的问题,可以立即得到解决或者马上找到原因。
心理医生鼓励把问题看成朋友,不是敌人,看做朋友,我们就可以把问题当成一种对孩子成长有益的资源,其乐融融。看作敌人,我们会草木皆兵,压力倍增。
父母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是成长的时代不同,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保持对孩子的好奇心,而要真正做到好奇家长的内心需要保持一种无知的状态,每天用全新的眼光去感觉孩子,可以减少父母意识,对孩子成可能带来的伤害,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面对15岁的男孩,女孩如果爸爸妈妈不主动从一个权威角色退出来,就会激发孩子对家庭权威的愤怒。几乎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认为父母不合时宜,保守冥顽不化,无法交流。
心理学认为,孩子青春期后与父母的关系,会影射他成年后与权威的关系,对父母毕恭毕敬,言听计从的孩子,成年后容易被同事与领导打压,相反,如果在与父母对抗中积聚了太多的愤怒,没有说出成年后会无意识的对权威愤怒,给领导找麻烦,吃亏的是自己,或者与父母相处有太多的挫败感,畏惧权威,成年后会与下属关系好回避,与上级的接触也不能很好的与权威相处,竞争中易处于退缩与失败。青春期父母需要让权,让孩子行使做自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