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号:至道权谋。专注权谋智慧,资治通鉴读书心得分享。
文/红酤公子
其实说读完了的,大多数都是在说谎,说读懂了的,更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家。
即使这本书你读完了,你也不一定读懂了。真正把这本书读完而且读懂了的人,寥寥无几。
没有读过五遍以上,都不叫读完。
没有读过十遍以上,不能叫读懂。
如果没有毛主席的毅力读到十七遍,读个七八遍都足够你受用一生了。
我也不敢说我读完了,更不敢说我读懂了,因为我感觉我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这种收获不是简单的知识收获,而是一种精神和灵魂的收获,故事要从很久很久之前讲起。
记得是八年前,那个时候刚发了工资,开支完一切之后,还有富余。恰逢那时候对历史十分感兴趣,尤其是资治通鉴这本书,于是就狠心花几百块钱买了一整套文白对照版的资治通鉴,每天晚上下了班之后就捧着读。
刚开始的时候,读的比较慢,主要是有一些人名、地名搞不清楚,手中也没有古代地图册等辅助资料配合。特别是看汉纪楚汉之争那几篇的时候,真的太难受了,地名、人名太多,非常难记,读完之后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概念。
如:【材料】《资治通鉴》汉纪二 汉高帝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
临江王龙薨,子尉嗣。
汉王得韩信军,复大振。八月,引兵临河,南乡,军小脩武,欲复与楚战。郎中郑忠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堑勿与战。汉王听其计,使将军刘贾、卢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度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烧楚积聚,以破其业,无以给项王军食而已。楚兵击刘贾,贾辄坚壁不肯与战,而与彭越相保。
彭越攻徇梁地,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九月,项王谓大司马曹咎曰:“谨守成皋。即汉王欲挑战,慎勿与战,勿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复从将军。”羽引兵东行,击陈留、外黄、睢阳等城,皆下之。
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
【译文】
临江王共敖去世,他的儿子尉继位。
汉王得到韩信的军队后,重又士气大振。八月,领兵来到黄河岸边,向南驻扎在小修武,想要与楚军再战。郎中郑忠劝阻汉王,让他高筑营垒、深挖壕沟,不要与楚军交锋。汉王听从了他的计策,派将军刘贾、卢绾率步兵两万人、骑兵几百人,渡过白马津,进入楚地,协助彭越,烧毁楚国积聚的粮草辎重,以破坏楚国的后备基础,使它无法再给前方项羽的军队供给粮草。楚军进攻刘贾,刘贾总是坚守营垒不肯与楚军接战,而与彭越相互呼应救援。
彭越攻夺故梁国的土地,攻下了睢阳、外黄等十七个城邑。九月,项羽对大司马曹咎说:“谨慎地把守成皋!即使汉军要来挑战,你也千万不可应战,只须不让他能够东进就行了。我十五天之内必能平定梁地,重与你汇合到一起。”项羽随即领兵向东进发,攻打陈留、外黄、睢阳等城,都攻克了。
汉王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驻扎到巩县、洛阳,以抗拒楚军的西进。
在这段材料中,小修武、白马津、楚地、睢阳、外黄、成皋、梁地、陈留、巩县等地名和今天的地名不一样,读完之后我根本就不知道楚军和汉军的行军路线、战略意图,以及在哪里交战,完全懵逼了。
尽管如此,第一遍的时候,我还是没有去细查这些资料,而是等通读一遍之后再回来看。主要是想先了解全书的脉络和结构。读完第一遍大概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不快也不慢。
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买了一本古地图册和一本古汉语字典,放在旁边,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方便查找。这个时候的速度相比第一遍的速度慢了很多,主要是去查资料比较耗时间。不过总体速度还是不慢,毕竟每天都坚持。
不过,第二遍虽然慢,但是给我的感觉和第一遍是不一样的。如果说读书像吃枣的话,第一遍是囫囵吞,第二遍是嚼了嚼。很多故事情节在第一遍的时候没有注意,在第二遍上就突然间“悟”了。
比如在周纪中魏文侯问李克如何选拔人才的时候,有一段是这么讲的:
【材料】《资治通鉴 周纪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
“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
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
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李克出,见翟璜。
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克曰:“魏成。“
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
李克曰:“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
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译文】
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
李克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
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
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
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
李克离去,遇到翟璜。
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
李克说:“魏成。”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
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的傣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东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
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一再行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解析】
这段对话材料讲了魏文侯选相的事情,对于魏文侯的问题李克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说了一堆废话,然后让魏文侯自己去选择。
这个技巧其实生活中比较常用,特别是应对别人的提问,不好回答可以从侧面回答,不一定要说出真实的想法,侧面回答的话领导自然知道你的意思,而且没有那么直接,就不会得罪任何人。
你问我谁可以,我不能说我不知道这样会得罪大王,而是说应该怎么选,至于你魏文侯选谁,都跟我没有关系,这个就叫做踢皮球,或者甩锅。
第二遍类似于这样的故事有很多,都是非常经典的故事。第二遍读完之后我就没有继续往下读了,因为当时遇到了一些工作上的困难,没有时间看书,所以大概休息了半年的时间。
那段时间其实对我现在生活影响很大,当时因为自己很年轻,对人对事没有经验和教训,尽管看了两遍通鉴,但是由于对通鉴的领悟还不够彻底,道行不足,导致在那段时间里吃了很多哑巴亏,走了很多弯路。
后来,等事情基本稳定之后,我又重新开始新的阅读计划了。
因为有前两边的基础,以及社会吃亏的经历,所有进度快了不少,领悟能力和警惕性也比之前高了许多,不放过任何一个简单的句子,越是简单的句子背后藏着的是深刻的含义。
第三遍看完之后,我从以前的单位辞职了,找了一份工作重新开始,目前也还在这家单位。因为是陌生的环境,发展起来可能会与之前的大相径庭,工作了半年之后,一切都还挺顺利的,没有发生太多的事情,工作进展的也很不错。
于是乎,看第四遍的心情又涌上心头。
这个期间也是每天晚上看一些,周末时而看,时而陪伴家人。第四遍主要是对之前觉得有歧义的地方做一些深入的思考,仔细琢磨推敲,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因为有之前的基础,对文章的主旨大意、人命、地名、故事情节都比较了解了,所以其实花费的时间并不在看书上,而是在思考问题上。
这样思考了大概大半年多,第四遍才基本看完。
第四遍中很多事情其实还是没有想通的,想等以后慢慢想或者和别人交流讨论。
如在周纪二中,商鞅是否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如果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了权力和地位连自己的未来都不考虑了吗?我的观点是尽管商鞅是秦国变法的主要人物,但是他未必知道自己的未来,没有谁愿意不得善终。
【材料】《资治通鉴 周纪二》 周显王 十年(壬戌,公元前 359 年)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译文】
变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有数以千计,这时候太子也触犯了法律。
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从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一片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
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赶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商鞅刻薄寡恩,得罪了未来的秦王,以及诸多大臣,是因为他贪图权力和地位吗?
那么商鞅就从来没有考虑过他和他的族人的未来吗?
即使是得到了这一时的地位,但不能得到一世,而且最后被车裂,诛九族,这显然是不值得交换的。
对于这种问题,还是得听听大家的意见,相互交流才能打开自己的思路。
第五遍是去年才看完的,中途看的比较慢,主要是困惑的问题太多,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放慢行军速度。
这时候是细细品味程度,不快也不慢,消化文字中的思想,而非只看表面。很多文字其实需要读很多遍才能知道他的真实含义。
读了五遍,不能说自己读完了,因为经典巨著是读不完的,只能谁看了五遍,更不敢说自己读懂了。想想毛主席看了十七遍,不得不佩服他老人家的毅力。
至于读完之后的感受,我想写写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交流。希望能够在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智慧。
大概这种渴望与人交流的感觉,就是“看完”资治通鉴之后最大的感触吧!
我是至道权谋,专注于资治通鉴读书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