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出山之记载,正史中有两种说法……
前文亦有提及,据陈志《诸葛亮传》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即诸葛亮是经过徐庶的引介,而被刘备所知。
然《襄阳记》却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显然此说法,与《三国志》载述有所冲突。
《襄阳记》是研究襄阳古代人文的重要历史文献,具有一定地域限制。因徐庶祖籍颍川,故《襄阳记》中未有提及徐庶。但就引介一事而言,二者并无直接冲突。换言之,或许司马徽与徐庶,皆曾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
而关于诸葛亮出山,尚有另外一种说法……
据《魏略》所载,‘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时刘备屯于樊城,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即是诸葛亮主动面见刘备,却是与《三国志》以及《出师表》中三顾草庐之说背道而驰。
在载述中,刘备见诸葛亮单独留下,却不予理睬,反而拿出髦牛尾编结起来……
暂且不论其真实性,文中所载「备性好结毦」,即明显带有贬鄙之意,讽刺刘备是织席贩履之辈。又是出自魏国史书,不可避免充斥着政治润色。
而据《魏略》所载,诸葛亮尝向刘备谏曰,‘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即刘备兵少,直接征调会生民怨。可令城中游户如实自报户口,而后从中征发士兵。
但《魏略》中,诸葛亮之首策,与「隆中对」相比,却是天差地别,《魏略》颇有些尊己卑人之态。
而后世对于两种说辞,更倾向于前者。因为从留存之文献判断,《魏略》所言诸葛亮「北行见备」之举,并不符合其自比管仲、乐毅之风骨,以及步步为营、谋定后动之风格。
诸葛亮早孤,随其叔父诸葛玄生活。待诸葛玄故后,诸葛亮却是凭借谋划,稳稳晋升荆州顶流。据《襄阳记》载,‘诸葛孔明每至公家,独拜床下,德公殊不令止。’
即首先通过自身学识,接触荆州名士,以提升名望……
故《襄阳记》引《先贤传》载,‘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故卧龙之名,并非其隐居于卧龙岗,而是出自庞德公。
换言之,如果没有庞德公、司马徽这些名士为其宣传,诸葛亮即使学识再高,亦无用武之地。
其次,迎娶沔南名士黄承彦之女,双管齐下。其言,‘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然此言更像是黄承彦为考验诸葛亮志向、气度而故意为之,亦有可能是谦虚之语。
不过发色偏黄、肤色偏黑即是丑,或许是古今审美观不同。
重点是据《襄阳耆旧记》载,‘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即黄承彦与刘表是连襟关系,诸葛亮通过联姻而晋身荆州顶级门阀地圈子。所以,诸葛亮当年不愿为刘琦谋策。
因为刘琮娶了继母蔡氏之侄女为妻,依照辈分,诸葛亮之妻,与刘崇之妻,应属于表姐妹。
依《先主传》所载,袁绍兵败后,刘备南逃投奔刘表,于建安六年(201)屯兵新野。
依地图所示,隆中位于襄阳城西约20里的西山环拱之中,与新野相距二三百里,往返须数日。又《先主传》载,‘刘备屯兵新野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
故屯兵新野,却暗中在襄樊附近四处访贤,岂非忌讳之举。
以此推之,刘备或许对诸葛亮早有耳闻,但三顾茅庐,应是在其屯兵樊城期间。
诸葛亮何时出山,正史中并未有明确记载,依据《资治通鉴》推断,应是在建安十二年末(207)至建安十三年初(208)之间。故以此推断,刘备屯兵樊城亦应是在此期间。
据《魏书》所载,「表病笃,讬国於备」。又《武帝纪》中载,刘表为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卒。
故应是刘表知己大限将至,方才将刘备召回至樊城,以为前驱。如此则给予了刘备多次拜访隆中的可能,亦提供了诸葛亮出山的先决条件……
参《魏略》、《襄阳记》所载,诸葛亮与徐庶、司马徽、庞德公等人关系紧密,平日里谈经论道,对未来之路应有涉及。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对人生亦早有规划。
故无论是徐庶、抑或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皆是几人私下早已商定的结果。
甚至徐庶投刘备亦可能是受到了诸葛亮的影响。或许刘备一入荆州,即引起了诸葛亮的关注。而且「隆中对」亦绝非诸葛亮在见到刘备后的即兴发挥,其策略完全是为刘备量身而定,荆、益二州再无他人可胜任。
故首先「三顾茅庐」,实则不过是诸葛亮自我推销的手段……
诸葛亮初出茅庐不过26岁,略显「人幼言轻」,刘备初始亦并未授其任何官职。博望坡之战发生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与诸葛亮毫无关系。故作为新人,诸葛亮需要在刘备集团中营造一个高深的形象。
且就结果而言,诸葛亮的策略是相当成功的。在赤壁之战后,刘备正式授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
其次、诸葛亮出山亦需要选择一个妥善的时机……
其一,在于曹操的动向。诸葛亮初出茅庐,急需一个契机能够迅速融入刘备集团的核心圈。而曹操南征正是千载难逢之机。
其二,在于刘表的状况。诸葛亮是黄承彦的女婿,自然与刘表沾亲带故,在荆州又有伏龙之誉。过早投效刘备,黄家、庞家,以及诸葛家皆需承受来自刘表的压力。
且刘备尚寄居于荆州,刘表是否怀疑刘备居心叵测,而有意排挤。
故诸葛亮的出山必须恰逢其时,不可早、亦不可晚。同时这个时间点,可以让诸葛亮先声夺人、一鸣惊人。总之,时机未到,诸葛亮绝不会出山,方才有刘备「三顾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