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韶》[sháo]:韶乐,史称舜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产生于约公元前23世纪舜时代乐舞,《韶》乐主要内容是歌颂上古帝王让位于贤(尧禅让于舜)的盛德。后来又先后被称作《箫韶》、《大韶》、《九招》、《九辩》、《九歌》等。《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武》:《武》即武王时之《大武》,是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属《六舞》之一。共分为六段:(一)在一段击鼓声后,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二)舞队两面有人振铎传达军令,舞队随即分两行,作激烈的击刺动作,边舞边进,表示已有灭商。(三)灭商后再向南进军。(四)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稳定。(五)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接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形成整齐的队式后,舞者皆坐,作低势的静止场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治理。(六)舞队重新集合,排列整齐,表示对周王的崇敬。全舞结束。
▲尽美:十分完善。
▲尽善:极美;完美。
【译文】
孔于评论《韶》乐说:“《韶》乐尽善尽美,没有一点缺点”。评论《武》乐说:“《武》乐很完美,但还不完善。”
【学而思】
“美”指视听,“善”指蕴含的意义。《韶》是歌颂舜的乐舞,舜得天下是接受尧的禅让,在位期间天下大治,又将天下禅让给禹,所以《韶》礼乐具备,尽善尽美。《武》是歌颂周武王的乐舞,武王以征伐取得天下,《武》中必有杀伐之音,所以不能尽善。
《礼记·乐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君王功业创立后就制作乐,政治安定后就制定礼。功劳越伟大,所制的乐也就越完备;政治越安定,所制的礼也就越完善。)
【知识扩展】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季札(季札是与孔子齐名的圣人)见舞《象箾[xiāo]》《南籥[yuè]》者,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hù]》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dào]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季札看到跳《象箾》、《南籥》舞,说:“真美啊,但还有所遗憾。”看到跳《大武》舞,说:“美啊!周朝兴盛的时候,大概就像这种情况吧!”看到跳《韶濩》舞,说:“圣人这么伟大,尚且还因言行有缺失而内愧于心,可见当圣人不容易啊!”看到跳《大夏》舞,说:“真美啊!勤劳于民事而不自以为有功德,如果不是禹,还有谁能做到呢?”看到跳《韶箾》舞,说:“德性到达顶点了,真伟大啊!就好像天无所不覆盖,像大地无所不承载。即使是再高的德行,也没有办法在此之上有所增加了,观乐到此,已达到顶点了,如果还有别的乐舞,我也不想再欣赏了。”)
注:《象箾[xiāo]》是武舞,《南籥[yuè]》是文舞,都是歌颂文王的乐舞,因文王未致太平,所以季札说“犹有憾”;《大武》是歌颂武王的乐舞,武王时周室开始兴盛,因此称颂“周之盛”;《韶濩[hù]》是商汤的乐舞,季札认为,商汤虽然伟大,但汤伐桀,未免有失君臣之义,所以说“犹有惭德”;《大夏》是夏禹的乐舞,《韶箾》是虞舜的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