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127天。
今天分享的书可是大有来头,它获选为世界文化遗产,还被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项目中。
在中国,它至少有100种以上的译本和译改本。早在五四时期就被翻译到了中国,它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而在西方基督教国家当中,它的销量仅次于《圣经》。更重要的是,它不是什么高深难懂的著作,而是一本只要识字就能读的童话集。它就是《格林童话》。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部童话像《格林童话》这样广为人知。近两百年来,《格林童话》以它无与伦比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其中《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青蛙王子》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已经成了人们童年记忆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即使长大了,过了爱幻想的年龄,《格林童话》的影响还是处处可见。迪斯尼隔几年就要把公主王子的故事,拿出来翻拍一遍。好莱坞与韩剧的“灰姑娘情结”也吸引了一众看客。比如白雪公主般善良纯洁的女主角,也长期地霸占着大小荧屏。
从这点上来看,《格林童话》简直是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参天大树。不仅能让孩子在它的绿荫下自由做梦,也给后来的文艺作品提供了灵感源泉。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能一下子写出那么多隽永传世的精品呢。
大朋友有可能说,这还用问啊,《格林童话》当然是格林兄弟写的咯。这话其实并不准确。其实不是《格林童话》的原创作者。这哥俩只是这部童话集子的收集整理者。说白了就是“故事的搬运工”。
哥哥雅各布·格林去民间调查,搜集了大量人们口头相传的故事,打算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材料。弟弟威廉·格林看到后很感兴趣,对这些材料进行了解构与重构。兄弟二人合力将其改编成了富有童趣的故事集。
1812年,兄弟俩合作的第一卷童话,于圣诞节前夕在柏林问世。当时这本书还不叫《格林童话》,而叫《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因为格林兄弟认为,童话是写给儿童看的,而且主要作用于家庭,但没想到这本书一上市就大受好评。影响力也超越了儿童和家庭的领域,就连成人读完后还想看。
于是格林兄弟不断补充故事,并且一再修订,一共推出了七个版次,从1812年初版到1857年终版,其间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演变,最终才形成了《格林童话》现在的样子。
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格林童话》是“童话传统划时代的汇编作品”。既然是汇编,就少不了收集,格林兄弟收集的故事都来自于民间。最后又回归到民间,哥俩在汇编的过程中,忠实地遵循民间故事的法则。非但没有破坏民间故事的口头性,反而还不断地加强。甚至是在修复它的口头性,这就使得《格林童话》气质淳朴、活泼,读起来又浑然天成,完全不同于其他的童话。
所以我们说《格林童话》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间故事,也不是安徒生、王尔德那类原创童话,它介于这两者之间,是格林兄弟创造的一种新的童话文体。
初步了解了这本书,我们再分享下这段传奇的兄弟。他们写成《格林童话》纯属是无心插柳。他们原本是做什么的呢?
格林兄弟本身是法学教授。在德国历史上,很有地位的法学家。当时汉诺威国王拒绝接受宪法的管制,无人敢与之抗衡。唯有在哥根廷大学任教的格林兄弟勇敢地站了出来,联合其他五位教授反对国王,就发生了著名的“哥廷根七君子”事件。结果兄弟俩都被开除了教职,被迫流亡。
当时,《格林童话》的第三版刚刚问世,我们所喜爱的小红帽,青蛙王子都在这版书里。谁能想到,与这些活泼美妙的童话息息相关的人,此刻正在遭受人生巨大的打击呢。
幸好,虽然被迫流亡他乡,兄弟俩的壮举还是成就了美名。他们离校的时候,学生夹道相送,世人交口称赞。“哥根廷七君子”的塑像现在还矗立在萨克森州。
说到名声,其实他俩比法学家更著名的身份是民俗学家和语言学家。语音学上大名鼎鼎的“格林法则”就是以他们的姓命名的。这哥俩可以说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奠基人,而他们在学术界知名度更高的成就是《德语词典》,就相当于咱们的《新华字典》。
拥有如此多丰功伟绩的格林兄弟,能够被印刷在德国1000马克的纸币上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最初《格林童话》中的每一篇故事都没有名字,而是用编号“KHM”来代替。“KHM”是《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的德文缩写。譬如著名的《灰姑娘》就是“KHM21”,即童话集里的第21篇故事。
这种别具一格的命名方式,可以清晰呈现每一版材料的增删状况,一眼看上去清晰明了,这也显示出了格林兄弟作为学者的严谨作风。
兄弟俩笔下的童话世界,是一个充满奶酪,苹果与青草气息的乌托邦。这里既有高贵的公主王子,也有纺纱女,农民,巫婆,各种有趣的市井人物。对于这本书有个有趣的现象。一般来说,再有意思的故事,重复地讲也会让人审美疲劳。可为什么几百年来人们都读不厌《格林童话》里那些简单甚至老套的故事呢?
这当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格林童话中的价值观都是经过提炼的,简明、清晰、容易理解,而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童话的世界里,事物总是成对出现的,譬如说光明与黑暗、美人与丑女、好妈妈与坏继母、聪明人与懒汉,出现一个坏东西,就有相应的好东西与之平衡。
《白雪公主》里继母十恶不赦,与她对应的白雪公主却极尽世间之美好。《六只天鹅》中继母与婆婆咄咄逼人,一心要置小公主于死地,公主却以坚韧顽强的品格对抗恶人,坚定自己救哥哥的信念。
至于《三片蛇叶》,总算出现了一个邪恶的公主了,不用担心,她的丈夫是个重情义的好人。不仅答应了公主要求陪葬的无理条件,还在公主死后用蛇叶救了她。
这种二元对立的特点,恰恰是《格林童话》最与众不同,最具魅力的地方。别的不说,就拿《安徒生童话》来对比,《安徒生童话》的人物大多介于好人与坏人之间。
譬如同样是巫婆,《海的女儿》中的巫婆就并非十恶不赦,她只是和小美人鱼做了一笔交易,拿走了她的声音。既然是做生意,一物换一物,巫婆并没有做错什么,也不算什么坏人。可《格林童话》就不一样了。放眼望去,十个巫婆九个坏,个个都把人性的贪婪邪恶,展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有的朋友要问了,这种极端的人物形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地感受善恶吗?
这确实是一个原因,但也并非完全如此。《格林童话》的存在,其实也是为了服务现实的世界。《格林童话》换句话讲就是现实世界的“原型”。用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话说,原型就是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它能唤起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有的时候一个简单的原型,就有可能唤醒人心中深刻强烈的情绪。
举个例子,白雪公主就是“善良”的原型,她在故事中其实也没做什么。但光是这个形象一出来,读者自然而然地就亲近她了。我们同情的是一位柔弱的小公主吗,不是!唤起我们强烈同情的是“善良”。
同样,我们强烈憎恶故事中的坏心眼皇后,也不仅仅是因为她作恶多端,而是她所代表的“邪恶”,引起了我们的情绪波动。不由自主地就开始讨厌她,甚至把对别人的故事中的女巫的憎恨也算到她身上。
对我们来说,这些坏人是一伙的,都代表了邪恶,所以要抵制她们。《格林童话》就是这种情绪的催化剂,英雄、孤儿、公主、流浪者等等意象不断反复地出现。
这些人物性格稳定,是经过高度浓缩和提炼的形象,由这种黑白分明的形象组成的故事,自然也将读者的情绪划分成了两种。看到良善会微笑,看到邪恶会愤怒。
一旦读者受到原型人物的影响,开始主动投入情绪。本就跌宕起伏的情节就会变得更加有意思,更加百听不厌。听了无数遍,还是能找到那种爱憎分明的快感。这也是很多故事不断重复,而依然还有人爱看的缘由。
这就像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通篇都是孙悟空打妖怪,可人们就是爱看“正义”打倒“邪恶”,这就是原型的魅力。
在《格林童话》的世界里,复杂的人性与人格被拆分开来。每一种人格都用一个特定的角色代替,善与恶,正与邪之间完全不存在灰色地带。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立体”的,一个人有可能既有英雄气概,也有痞子特性,亦正亦邪。
现实世界是难以用精辟简练的语言概括的。当我们无法描述复杂的现实世界,就会试图用这种相对直观的原型方式,把心中的体验和情绪传达给旁人乃至后人。童话就是这么产生的。而当这些原型体验符合大家的心意,被很多人接受,它们就能跨越时代一直流传。
这也是《格林童话》经久不衰的深层原因。说到底,你以为你读的只是一个公主,打赢巫婆继母的故事。其实吸引你注意的,并且引起你心中共鸣的。归根到底还是故事背后的原型体验。
白雪公主是“善”的原型,继母是“恶”的原型,我们在心底期待看到这种善恶之间的战争,并且在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情节中,获得了心灵的满足和快慰。
由此可见,格林兄弟下了多大一盘棋啊。他们抓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人们共同的情感经验。《格林童话》已经流传了两百年,并且还将继续流传。只要人类文明不覆灭,我们对这种善恶分明的“原型式”的童话,就有无穷的需求和喜爱。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弗朗茨所说,无论怎样解释《格林童话》,都无法超过它们本身。
因为格林童话已经是不可浓缩,不可提炼也不可总结的了。它本身就是生命的浓缩。孩子可以在童话世界里,提前体验生活中的善恶,而大人又能在童话里,敏锐而直白地重新认识自我和世界。
《格林童话》就像一杯醇香的浓缩咖啡,香气飘荡了百年。不仅我们普通读者爱看,就连当时的名家名人也很推崇。安徒生就是格林兄弟的忠实迷弟,曾经不远万里前去拜访这对前辈,安徒生有多喜欢格林兄弟的童话呢?
他曾在《格林童话》出版的25年后,把其中的《六只天鹅》改写成了长达2万多字的童话《野天鹅》,并且放到了自己的《安徒生童话》中,足以见得他对格林兄弟的尊崇与喜爱。
经过安徒生改写后的《六只天鹅》,环境烘托得更加突出。小公主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心理活动也更加丰富。同时他去掉了恶婆婆被推上火刑架的结局。让整个作品显得浪漫雅致,更像一部文人作品。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安徒生所增加的出彩内容,都是建立在格林兄弟童话原型的基础上的。
《六只天鹅》的核心思想,即作为“正义”原型的公主,如何克服困难。战胜险恶的心理过程,这才是《六只天鹅》如此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的关键。即便像安徒生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不过是在一棵本已枝繁叶茂饿大树上,点缀鲜花而已。花有凋零时,而粗壮的枝干却屹立不倒。
明天继续分享格林兄弟在收集童话过程中的困境与创新,还有不少开眼界的民间故事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