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
一开始微小的优势会逐渐扩大。同一批孩子中年龄较大的孩子的生理心理优势会让他们脱颖而出并受到重视和培养,随后扩大这个优势。比如澳大利亚的冰球运动员大多出生于1到3月,而招生的界限日期是1月1日。
10000小时法则
想要在某个领域有杰出成就必须付出10000小时的练习,所谓天才莫如是。莫扎特有神童之称但实际上21岁才写出了第一部经典作品,而那时他已经作曲10年了。
天才之忧
不是智商越高就越能获得越高的成就,智商中上的人群都有可能获取成功。
智商测试考察的内容较局限,无法考察人的发散性思维(而这种思维跟人的创造能力相关)。
作者拿两个小时候智商测试一样高的孩子举例:穷人家出身的兰根从大学退学并在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而奥本海默在有试图毒杀导师的前科并且看起来不怎么符合应聘条件的情况下成了人类第一颗原子弹项目“曼哈顿计划”的带头人。
后者的实践智慧帮助了他:“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不同家庭教育的影响:中产阶级父母的“协同培养”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低收入家庭的“自然成长”策略只把抚养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前者家庭的孩子学会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以及在复杂组织中应付自如;还学会了如何舒服地与成年人打交道,在必要的时候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后者家庭的孩子的性格被认为是“疏离,疑虑和有强迫症”,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不知道如何为达到良好愿望“制定策略”。
乔*弗洛姆的三个启示
启示一:他生为犹太人而在刚找工作时遭到歧视,没有进入大律师事务所,因而只能进二流事务所,接大公司不屑于接的恶意收购和诉讼案。过了十几年,人们对这类案子的厌恶情绪变小,而且市场环境导致这类案子变多。之前在二流事务所积累了多年经验的主人公已经成了专家,因而一举成功。
启示二:他出生于生育低谷而享有更多的资源:从出生到学习到找工作都更容易。
启示三:他的父母从事着有意义(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的服装工作:1. 他们为自己的决定负责;2. 他们的工作结合了他们的意志力和想象;3. 他们的工作包含最直接的付出与回报的关系。成长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获益很大。
小镇哈伦
“原始和危险”的环境造成了当地人的“荣誉文化”,暴力案件发生的原因不是经济状况,而是个人尊严,人们实际上是为自己的荣誉而战。
这种文化有很强的传承性,即使环境变化了,他们的后代仍然会带有这种特性。
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
权力距离指数高的族裔更容易屈服于权威,在权威面前更难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会在危机时刻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大韩航空和哥伦比亚航空的两个空难事件都证明了此理论。
稻田与数学
用中文读数字更简短且更符合逻辑规律,导致中国的孩子从小数学比西方孩子好;
稻田文明使亚洲人更加相信努力=回报,所以...想想一万小时法则吧。
玛丽塔之幸
玛丽塔虽然生在贫民区,也并没有特别聪明,但她加入了增加孩子们学习时间的公立学校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学园,从而有了更好的成绩和更好的机遇。
我的感想
本书乍看之下是在强调成功是要靠机遇:包括你出身的时机、家庭、族群都会有影响。不过知道了这些影响之后,人们也能明白自己的欠缺,并且有意识的克服或利用这些影响;而且了解到1万小时法则后也让人们不再对一些公众眼中的天才存有触不可及的敬畏之心——你也是有潜力做到的,不需要像以前大众认知中的那样在“天才”面前产生深深的挫败感。从这个角度看,本书还是给我不少积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