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写了一篇《过年那些事》的文章,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勾起了许多人的美好的童年回忆,经过一位美女的提醒,发现自己居然漏了一件大事,今天在这里再补充一下。
腊月二十八,齐心协力打糍粑。爸妈早就在种稻谷的时候就留下糯米,或者早就和别人换好的糯米,用水浸泡24小时待糯米充分吸收水分后,在腊月二十八的那天下午,按某个同学的说法我又负责挑水,将糯米洗净上蒸笼,猛火蒸上三四个小时,等到用筷子能轻松插进去,能够直接插到底时就意味着糯米熟了,然后用干净脸盘打出来,这个时候的糯米饭最好吃,我们小孩子用手扯过一大块,就往嘴里塞,有时被烫的不行,爸爸妈妈嗔骂着,也不生气,只说这时候不要噎着了,然后就端着那盆糯米饭倒入粑款。
粑款是用青石头做的,四四方方,中间一个深深的凹槽,一般的话是一家一个,或几家合用一个也可以,将糯米饭倒进粑款后,就需要有两个力大的男子汉,用两个粑锤不停的捶打,这边爸爸用湿毛巾托着不停的翻滚,糯米饭慢慢的就打成黏黏的团了,接着换个方向继续打,直到糯米饭被打得不见米粒,这个时候两个大汉一起用力,连糯米团带粑锤一起托出来的,下面爸爸眼疾手快地用手托着,不然的话掉到地上吃不得。
爸爸用力将糯米团从粑锤上拧下来,用手托着放在早已铺上磨好米粉的波箕里。然后爸爸用力一拧,粘上米粉,然后就好像出包子一样,一手一个糯米团,我们负责在旁边,把小团子用手压扁,压成圆状,妈妈在旁边负责收捡,用米筛端起来,放在家里的箱子平面上,等到冷却之后,就变成一个个圆圆的糍粑。我们小孩子,会出些比较奇形怪状的糍粑惹得爸妈笑个不停,到最后爸爸会拧几个特大的,有时甚至有一斤那么大的,用来送给亲戚朋友。
糍粑做好了,过年的时候,小孩子拜年,往往每人要给4到6个糍粑,我们小时候拜年,出去一会儿,袋子里就塞满这样的糍粑。
糍粑很耐饥,正月里好吃的多,是不太想吃的,等到过了正月,我们把糍粑用铁夹放在煤火上,烤成松软状就可以大饱口福了,当然也可以放在柴火上烤,味道更香。我个人觉得最好吃的就是切成细条,放在甜酒里煮软后和甜酒一起喝,那种感觉按时髦的说法是丝滑的感觉,言语难以形容。
当然,这个糍粑会吃到很久,有时过了正月到二月都会有,但是糍粑最大的不足就是时间一长也会长霉,最好的办法是放在水里面,但是每天要换水,如果不换这个水也是会臭的。
印象中糍粑除了在过年的时候流行外,我们那个地方修新屋入伙上梁的时候,也会有泥工匠人负责在梁上扔糍粑糖果,边扔边说吉利的话,下面我们小孩子兴高采烈负责接,接到一个糍粑内心无比开心。
我们小孩子最期望也是最开心的事就是守岁了, 有压岁钱呀, 吃了晚饭 ,妈妈没有发压岁包的意思 ,我们是兴奋的期待 ;看完春晚了 还没发 ,有点哈欠想着压岁包就扛着睡意等 ,妈妈看差不多了 ,一人一个压岁包 ,拿到压岁包迫不及待的一边跑,一边看看多少钱, 可以买气球 ,鼓起腮帮子吹 ,吹到嘴抽筋 。哈哈, 好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