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白沙,七坊,林丽,又是一位年轻的老师,执教《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课始的一个环节引起了我的思考:
教师用课件出示了一组题:1.什么是体积?长方体的体积怎么求?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怎么求?计算公式?2.一个微波炉从里面量……从外面量……,它的容积是多少?第一题停留在识记层面,学生根据记忆信息对答如流;第二道就费了番周折,因为首先要根据所求问题选取有用的信息,其后还要将单位进行统一,厘清之后组织语言流畅表达出来,学生显得就不轻松了,就在此处耗了不短的时间。
看着,听着,思考着,我想到了一个字“简”,想到了一个字“深”,想到了一个词组“简教深学”,也许可以试试这样设计:
1.疑问初起。出示一个橡皮泥捏成的吉祥物和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盒。问:“谁的体积大?”学生一眼看出,长方体的体积明显大。追问:“什么是体积?”于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它的体积。”可以说得像这样抽象些,也可以用这两个实物说明得更具体些。再问:“体积相差多少呢?怎么办?”显然这个问题半难半易,易在长方体,这是已学“从外面量出长、宽和高,再用长乘宽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了。难在橡皮泥的吉祥物,不规则的形状,如何求呢?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开始苏醒,“捏一捏,变成长方体、正方体,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此时的教师只需稍加引导“这一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只需略微点睛“这叫等积变形,用转化解决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这个难题。”
2.开启策划。再出示一个土豆“它也不规则,如果不准破坏它,体积如何测算呢?”学生一问刚解,兴奋仍在,经验正新。“乌鸦喝水的故事、阿基米德测皇冠的故事”都可能成为引燃孩子们思维的火花。讨论开启“怎么做?”各抒己见,比如“把土豆放到水里……”这时的交流必须充分:比如放在水里,怎么放?要保证什么?(水要将土豆完全浸没,为什么?)记录哪些数据?对数据做怎样的运算?土豆的体积如何得到?为什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比如用满满的一杯水,其后将土豆放入,测算溢出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学习并非只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面对一个问题,理性的思维,科学的探究,小心的验证,这正是学生应该着力发展之所在。
3.科学实施。定准了方向,明确了程序,进行了分工,就此实施。一个小组的学生,有的记录,记下水开始的容量;有的操作,将土豆小心翼翼放入,确保完全浸入;全体观察,发现水面升高了,确认水面新高度,杯中所有物体的体积数;小组商议,求出土豆的体积。因为有了前面较为全面的策划,学生活动起来会更加科学。
4.充分汇报。这是全课之重。要做好准备:或是学生活动时将他们的操作过程拍成视频,或是定格为图片,如果条件不许可,则要准备好一套实验材料,让小组代表现场再复盘一次过程。要做好引导:小组代表演示汇报时,组织所有的学生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好好地想,指导他们将发现的问题随手记下来,进而在评议时才能说得更准、反应更快。要做好点评:汇报结束了,鼓励小观众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吗?好吗?有改进建议吗?”如果学生的评价和质疑能直指要点,瞬间定格、放大,让其突出。如果没有触及根本,则须教师及时介入,比如“土豆放进去后,成了一个土豆和水的混合体,这个混合体的形状?体积?如何求得土豆体积?除了用混合体体积减去原来水的体积?还有什么方法?土豆的体积就是什么?”此时还可渗透,为什么选择了水?因为水之灵性,水之可塑。
简教:简在情境上,一个情境,没有过多的转场;简在版块上,4个环节,顺势而进,一气呵成;简在本质上,一个平常的物件“水”,一个常用的思想“转化”,以水之灵性实现了自由的转化。深学:深在探究前,活动的设计,不是和盘托出,而是学生沉浸式规划;深在汇报中,探究的发现,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入本质的交流;深在总结时,研究的所得,不是锢于一隅,而是投向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