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育的价值选择: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
>>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
>> 我们的担当: 追求分数以外更重要的东西
>> 叶澜 (2005)5 教授指出:“学校不是只关心少数 ‘尖子’ 学生, 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专门化的、精英式的人服务, 不应仅以培养出获奖学生、考上名牌大学或后来成为著名人物的学生为荣 (在各类校庆和校史展览中,人们最能感受到这两点), 而应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将成为21 世纪 ‘学校转型变革’ 的内涵之一, 也成为现代型学校的基本特质。
>> (一)给每一位学生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
>> 虽然我们总是告诉学生“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 但是这个看似最私人化、最关系到自己未来的事情,学生却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他们所有的动力几乎都来自于外部, 来自于老师、家长和考试的助推。
>> 这个原因进一步推导下去, 有两个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其一是课程不适合自己, 缺乏选择性, 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其二是没有未来方向的引领, 在没有规划的道路上胡摸乱撞, 缺乏前进的动力。
>> (二)注重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 (三)注重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 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真实问题的解决中来, 是我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办法。
>> 表1-2 首届课堂“金思维”奖学金获奖情况
>> 表1-3 第六届“校长奖学金”获奖情况
>> 首先, 我们需要让老师们认同这种主张和价值取向, 逐渐从重复训练的“分数模式”中走出来。
>> 其次, 通过课程的变革, 将基本价值观转化为每一位教师实际的教育行为。
>> 教育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唤醒: 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方向, 来唤醒他、帮助他。
>> 教育的价值追求: 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他自己
>> (一)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性, 让每一位学生拥有自己的课程
>> 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
>>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这些课程中找到自己的兴奋点, 通过选课走班, 形成每位学生的属于自己的课程谱系。
>> 二)通过不同的实施方式, 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其独特价值
>> (三)帮助每一位学生在集体之外成长
>> 教育的另一种诠释: 发现和唤醒
>> 最早提出和研究人的潜能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我们只运用了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中的极小部分”(戈布尔, 2006),
>> 教育的使命是唤醒。正像雅斯贝尔斯 ( 1991 )说过的:“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 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 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 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
>> (一)我们要有一双慧眼, 识别每一位学生身上隐藏的潜质
>> (二)在机会里发现
>> 没有合适的机会, 你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是什么或者它将带你走多远
>> 潜质。能否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拥有的机会、我们所创造的机会以及我们如何抓住机会去利用它。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应该在不同的领域积极地寻找机会开发学生的天赋。
>> 十一学校600多种课程就是600多个舞台, 给学生最大限度的选择权就是给学生机会。每一位学生在选择中尝试、思索, 慢慢发现自己最适合的和最不适合的, 每一次选择和尝试都是一次抽丝剥茧, 最终把那个隐藏的自我挖掘出来。
>> (三)在志趣相投的伙伴中发现
>> 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圈子, 跟有着共同爱好的人们建立紧密联系, 事实证明, 身处有同样追求的人群之中, 能让大多数人尽快找到自己的个性, 并能够坚持下来, 取得非凡的成就。
>> 一个人的财富, 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是他最亲密的5个朋友的平均数。
>> 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孩子们长大成人的关键时期, 却没有将孩子们结识未来生存的同伴作为自觉的、理性的使命
>> 每个人最容易找到终生朋友的, 往往是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也就是中学时期,
>> (四)宽容并尊重不同个性的学生
>> 在高二王爱丽老师的生物Ⅱ课堂上总能看到一位站着上课的学生。别的同学都是坐着, 只有他在教室的后面站着。老师让大家思考问题的时候, 他有时还踱着方步, 托着嘴巴, 陷入沉思。小组讨论时, 他也会加入小组, 跟大家一块儿讨论。他说:“我很喜欢生物, 但是坐着, 特别容易打盹儿、走神, 站着听课精力更容易集中, 而且视野比较开阔。”对此,王老师的态度是“这位学生挺好的, 他就喜欢站着听课, 而且我发现他这样听课的效率挺高的, 他愿意站着就站着吧”, 其他同学也是“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呀, 有的同学喜欢站着就站着吧, 他站着, 我们坐着, 都一样在学习”。
>> (五)发现教育的真正力量
>> 让育人目标落地
>> 育人目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它经历了“我们想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的理性思考和全校教职员工的参与, 是在学校深厚的文化传统的根基上长出来的
>> 第二, 它的实现需要学校课程的支撑,
>> 第三, 它跟学校的各项工作发生密切关系, 尤其是落实到每一位老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 学校的一切工作、每一个行为都围绕着它的实现而运转
>> (一)明确育人目标
>> 2008年是北京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确立年”。经过全校教职员工的讨论, 我们确立的育人目标是:“学校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
>> (1)勇于担当。
>> (2)诚实守信。
>> (3)尊重他人。
>> 4)拥有感恩之心
>> 5)克己让人。
>> (6)领袖气质与谦虚品格。
>> (7)重视学术成就。
>> (8)全面发展, 学有特长。
>> (二)让育人目标入脑入心, 通过各种活动与平台, 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
>> “行动纲要 ‘入脑入心’ 教育”活动, 让学校的育人目标逐渐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自觉意识, 而不是校长一个人的教育理想。
>> (三)育人目标与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相互支撑
>> 为了实现“培养有想法的学生”的育人目标, 学校设计了狂欢节、泼水节、戏剧节、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技术节、多元文化理解日、外国文化日、道歉日、感恩日、同伴关系日以及各类颁奖典礼等主题活动, 形成了“志远”、“意诚”、“思方”、“行圆”课程。
>> (四)育人目标与学校各个关键领域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