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下这个题目,我深感自己过于狂傲了,《红楼梦》的内涵其实我一介俗人可以感知透彻的。初读红楼梦时我年纪尚小,当其是普通的爱情故事,因此只觉味同嚼蜡。此番再读《红楼梦》时我已二十有一,姑且算是有了一些经历,终于能品得一番滋味。
一书写尽人事更迭,一语道尽悲欢离合,唯《红楼梦》矣。书的最后,宝玉顿悟,重返幻境再会已逝的姊妹,方知姊妹虽受尽人间苦,却也终得正果,登位成仙,便从此看破红尘,最终遁入空门。可是尘世之中,谁能知道自己苦尽是否甘来,若是苦尽之处一切就此结束,没有现世的回报也没有升仙的说法,那如何看破,如何放下。
林黛玉是本书中我最不忍的人物,没有之一。幼年即丧失双亲,寄人篱下十载,唯有表兄宝玉真心疼爱,自然是将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因此宝玉另娶对黛玉来说便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林妹妹聪颖灵慧,不仅文采斐然,也颇通治家之术,唯一落人话柄的不过是羸弱的身体以及零星的刻薄。可是啊,黛玉病得最重的两次皆是因为宝玉,其中一次还坚定了贾母为宝玉另觅良缘的决心,可怜黛玉为宝玉病丢了性命,也病丢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木石情缘;都说林妹妹刻薄,可是她也只是小时候对周瑞家的说过一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拿给我”,成年之后的她,病重之时深感平时的姊妹疏远,但是探春和李纨前来探视之时她仍旧强撑病体,并未令人不快。她什么都懂,也许年幼的她不懂收敛,可是寄人篱下的时光教会了她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长大后的她聪明绝顶却始终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她一生孤傲,到死也都清白洁净,也许这是林妹妹最好的归宿了。
我一直以为,一部好的小说,就是把真实的生活刻画出来,令读者从旁观者的角度重新思考,获得启发。《红楼梦》中的所有人物都性格鲜明,主角们的内心世界更是被刻画得十分丰富而又合理。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尤三姐。外人只道尤三姐生性风流,不知检点,可是人生的迫不得已处就在于此,尤三姐的绝色容颜从来就为她招惹了不少是非,于是她干脆放下那些所谓闺阁条例,混到男人中去,让男人们都尝尝她的厉害。她衣衫不整,肆意欢笑,却让男人们总觉得自己是被淫的那个,在她面前,男人们都自觉像奴隶一般,反倒不敢招惹,却又为她神魂颠倒。尤三姐其实十分刚烈,她混迹于男人中间,实际在与男权斗争,她孤军一人,铁石心肠,节节取胜。当她看到柳湘莲,柔情萌动,她也失去了与世界抗争的力量,柳的不理解让她一夕崩溃,伏剑自刎。她如此孤独,所有的女人,甚至她的母亲和姐姐都不理解她,她也最终弄巧成拙,留下了一个荡妇的名声,断送了自己的姻缘与性命。
此书关于人情世故的写实实在令人震撼,人性的喜新厌旧,饱暖思淫欲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初读此书时我实在不解为何黛玉死后,宝玉仍然接受了宝钗并且和她孕育了一个儿子,爱情难道不应该是忠贞不渝的吗?事实上,宝玉从未忘记黛玉,也从未放弃过爱慕黛玉。他清醒之后,木已成舟,斯人已逝,放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当下的想法都是“好好活下去”。对宝玉来说,为黛玉殉情或是出家的代价实在太大,他虽不成器,但他还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对于自己家庭的重大意义。黛玉孤身一人重返清净处,宝玉仍于尘世背负家族兴衰。但是,黛玉之死的确是宝玉开始醒悟世事的起点,重返幻境再见绛珠仙子则是宝玉看破红尘的重要原因。宝玉从未负心黛玉,希望这一点能让站“宝黛”同仁们稍感慰藉。
重读《红楼梦》的起因是我看了《知否》电视剧,觉得其中一些细节还是比较耐人寻味,可是真真思索起来却总觉得不对劲,便深感其脱离实际情况。于是我忽然想起《红楼梦》是耐人寻味多年最经典的例子了,一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实在令人神往,于是重读《红楼梦》,果觉真假难分,实是现实生活最佳写照,倘若细细咀嚼,更有一番滋味。
我不知道我下次重读红楼会是什么时候,但是我知道一定会有下次。或许是等我对人生的理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后,《红楼梦》必定还会给予我一些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