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述要(钱穆)
阳明心学大纲(2)
二 知行合一
讲阳明心学除良知外,便要说到“知行合一”。《传习录》上徐爱记着一段说: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是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这是阳明先生论“知行合一”最恳切的一番话。原来知行在本体上本是合一的。知行之所以不合一,只为有私欲阻隔了。要复那不曾为私欲隔断的本体,便是朱子注《大学》所谓:
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这又是阳明先生之所以承续宋学大传统所在。先生又说:
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又说:
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此所谓“精”与“一”,便是上文的所谓“纯”,便是不曾为私欲隔断的心体,那心体的流露便叫天理。只是一段自然的流露,而人们强为分说成知、行两字’,所以先生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讲王学的人,只要真认识那些隔断本体的私欲,自然能会得他所说“知行合一”的本体。《传习录》上又有黄直的一段记载说: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当知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胸中,便是没有私欲隔断,自见“知行合一”的心体了。我们若真能做到这一番工夫,其实也即是宋儒所说“变化气质”的最大成效了。
附注:
答友人问丙戌
问:“自来先儒皆以学问思辩属知,而以笃行属行,分明是两截事。今先生独谓知行合一,不能无疑。”
曰:此事吾已言之屡屡。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辩的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辩矣。若谓学问思辩之,然后去行,却如何灌悬空先去学问思辩得?行时又如何去得个学问思辩的事?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阐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工夫。凡古人说知行,皆是就一个工夫上补偏救弊说,不似今人截然分作两件事做。某今说知行合一,虽亦是就今时补偏救弊说,然知行体段亦本来如是。吾契但著实就身心上体履,当下便自知得。今却只从言语文义上窥测,所以牵制支离,转说转糊涂,正是不能知行合一之弊耳。
后世对先生的“知行合一”有许多曲解。有很多人认为“知行合一”无善恶可言,只是方法论。举例,某人想抢劫银行是“知”,结果顺利抢劫银行并逃脱法律制裁就是“行”,认为这也是“知行合一”。这让先生情以何堪,会哭笑不得。 先生说的明明白白,是复那本体。
‘知行合一 ’即是功夫也是境界。知行合一的境界当然是最高的,如何能达到它呢?先生的意思理论上是人人都能够达到。因为人人有个心(良知),“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而知即是行。“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私心遮蔽了心的本体,只要恢复那个明澈的“知”。“知”一恢复,笃实的行自然生发,当然一存而并存。
净心斋笔录
2022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