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的笑灿烂像阳光
当我的梦做的够漂亮
这世界才为我鼓掌
当我必须像个完美的小孩
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TFboys《不完美小孩》单曲循环N遍,
我们都是不完美的小孩,
生活在不完美的时代。
我们追求过完美,
而它太过高傲,
不愿与我们共舞,
我们接受了它的妹妹,不完美。
自我认知
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通常所说的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与通常所说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致同义。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希望在家庭和学校集体中受到尊重。
附属内驱力是指通过顺从、听话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
小的时候,一定写过“我的理想”这篇作文,或者被问过你的理想,
你,还记得是曾经的回答吗?
第一次被老师问的时候,大概小学二年级,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什么是理想?理想可以用来干什么?回家问妈妈,妈妈说当老师不错。
于是,我的理想是当老师,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过。
因为,老师听了我的回答,报以会心一笑,我想,我的答案还不赖。
亲戚问我,“长大后想干什么啊?” “当老师”。亲戚听了,赞赏的看着我,“真棒!”我根本不知道当老师意味着什么。
但是我知道,作为一个答案,它很完美,任凭提问的人是谁,都足以让我获得肯定和赞赏。
直到有一天,我读了一篇作文,《我的理想》。
讲的是一个留守儿童,他的理想竟然是当一条狗。
爸爸打工在外,常年不在家,家里的大黄狗担任着守门的任务,陪伴和保护着他们娘俩。
可是有一天,大黄狗死掉了。妈妈很伤心,晚上也没有守门的了,妈妈和他都有点害怕。
所以,他想当一条狗,夜里守着家门口。
小小的我感觉到很震撼!原来理想的范围很大~不是只有什么科学家、医生、老师。。。
“你家的孩子可真懂事啊~”仿佛是对一个孩子顶级的赞誉了。
是啊,为了“懂事”两个字光芒四射的认可,你不说出喜欢的玩具,假装对别的小孩喜欢的东西莫不在意,忍住不说不开心的事情。任性、贪玩、耍小性子,是懂事的对立面,你不可以。
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在我们还小、不知道想要什么的时候,使我们努力做父母和家长眼中的完美小孩,从而获得进步和成长。
而这种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可能跟随你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成年后依然跟随你,你
不停的满足身边人的需求,才能感觉自己的环境是安全的。因为个人经历和学历不同,你慢慢才与认知内驱力相遇。
或许,这也是与自己相遇的过程,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适合什么。
只是有的人幸运,而有的人走了一段又一段路,最终也没能找到自己。
共情
共情,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Mayeroff(1971)认为,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
一次旅行中,漫步在古城步行街。太阳有点大,紫外线强烈,走着走着有些累了。
路过出来玩的一家三口儿。小男孩两三岁的模样,大哭不止。妈妈在一旁怒气冲天,不停的教育“你自己说的,要出来玩!走了一会儿,你就不走偏要人抱!”
沉默的父亲,伫立在那,表情痛苦。
“你要是想玩,就自己走!你要是不想走,就回酒店,你自己选择!”
“我。。自己。。。走”孩子憋着嘴,哭的上气不接下气,抹着眼泪。
“每次都说自己走,每次都要大人抱!” 妈妈的怒气没有消退,
“你到底要怎样,你再说一遍!”孩子支支吾吾重复了一遍自己走,妈妈掐着腰又训斥了很久。。。
步行街来往的行人很多,无一不回头注视他们。
看着那个满头大汗,鼻涕挂满整张脸的小男孩,有一点难过。
两三岁的孩子,想出来玩,走了一会嫌累,但是想继续玩耍不要回酒店。
让爸爸妈妈抱着,以便让玩这件事情能继续下去。
从孩子的心里出发,貌似,也没什么错,可能这是他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
不知道是不是孩子平时太任性,让妈妈积压很久的情绪再也控制不住了。
陌生的一家三口,谁也不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是怎样的人。
可是,如果是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被自己最亲密的人指责,成了别人眼中的热闹。
而你,只能,抬起头,无助的看着高高在上的他们,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一个成年人都觉得会有压力吧,一个小孩子就不会吗?
“不会,因为他们小,他们还不懂事呢。”
希望小男孩是天性乐观的性格,吃了一个冰淇淋,就开始撒娇又吵着要爸爸妈妈抱了。
如果他既敏感而记忆力又好的话,这种羞耻感可能会产生不自信或者不好的情感,要自我消化一段时间,或长或短。
试想这样一个情景:
父母拿着智能手机,问了很多次,还是记不住如何放大字体。
这时候,儿子不耐烦了,“说了你们也记不住,不说了!”
甩手回到自己的房间,嘭的摔上房门。
他的心里是有愧疚的,不该如此对待爸爸妈妈,可是,就是忍不住,控制不了不耐烦的情绪。
而这一家,恰巧就是前面一家三口,十年后的样子。
儿子,早已不记得两三岁时发生的事情,并不是刻意的要报复或者怎样。总是跟父母顶嘴,承认自己不对,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老是对别人不耐烦。
父母,也早已不记得孩子两三岁时发生的事情了,两人听到熟悉的摔门声,对视良久,
妈妈惆怅的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而不愁啊”
爸爸无奈的说: “哎。。。”
你不能用共情去接纳他人,可能也不容易被他人接纳,不管是亲子之间或其他。共情,是一个良性轮回的开始。
完美
“向班级里某同学学习,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老师好像偏爱这句话。
惭愧的说,曾经老师也拿我举过栗子(捂脸哭)。当时,简直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对,就要做最好!内心莫名涌起奋斗青年的鸡血,久久不能平静。
直到上了高中,学校还不错是省重点。任凭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考到“第一名”,高一那一年是灰色的。
没有一点点防备,被各种花式碾压。
记得,好不容易考了英语单科第一名,按照惯例把自己的照片贴在墙上,而我那次刚好快要期末,
没自豪几天就放假了(捂脸哭)。
我慢慢明白,我并没有老师说的那么聪明,我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优秀,不过是以前的圈子太小罢了。
比你优秀,比你努力,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的人,很多很多。。。。。。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我后来这样理解:
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可以尝试去争取第一,不一定非第一不可,不一定要求自己完美。正确的看待自己,更容易去真心的赞赏别人。
不过度苛责自己,不多度要求别人。能真诚的认同别人、赞美别人,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某企业家,自我介绍第一句喜欢说“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刚开始,被他各种北大、清华的头衔眩晕。相处中发现,的确,他是很追求完美,事无巨细都要做到他心中的最完美,搞得大家都很累。
比如:项目logo墙的设计,稿子改了八百遍了,就是不满意,但是又说不出哪里不满意,提不出什么有效的意见。由于启幕时间已定,而修改时间过长,导致制作时间非常有限。他喜欢的材质没有他中意的颜色,他中意的颜色没有他得意的材质,而且,他认可的工艺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制作完成。
而这些,都有提前告知他。每一项跟logo墙类似的工作都几乎处于相同的状态,不停的修改,但是却没有指导性意见,也没有任何决策。直到,启幕前一天,所有事项都因为逼不得已,而做了决策。
而某企业家把这归为“追求完美”,给自己戴了一顶有光环的帽子。
项目启幕后,好多人都离职了。某企业家问X小姐,为什么要离职。
X小姐也是个耿直的孩子:“因为你追求所谓的完美”
“对啊,我一直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他习惯性的耸耸肩膀。
“以前,我觉得完美好像是个褒义词,但是现在,我开始反思了”
“您不觉得,完美其实有不懂得舍弃的成分吗?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紧紧抓牢,可是没有舍,就没有得啊。有时候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能舍弃,做起事情来更轻松一些”
X小姐又不要命的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追求完美呢?是您喜欢事情做到完美的成就感,还是内心根本承受不了自己不够好?”然后,然后。。。谈话就终止了。
恭喜x小姐,最后还是领到了薪水。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小孩,生活在不完美的世界,然后,成为不完美的父母。接受别人的不完美和自己的不完美,愿我们都能被不完美温柔以待,同时,温柔的对待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