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血地篇第十七,便再也读不下去,其实前面已经有好几次想要放弃,几次强逼着自己继续读几篇试试,结果发现,不行就是不行,不如换一本自己读得下去的。有些书于我而言,恐怕真的是年纪未到,比如当初的《皇帝和祖宗》,读得很辛苦。
总体而言,行文标题借鉴老子的《道德经》,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以近代的大战为历史背景,基于现实衍生了自己的思考。
结合具体情况,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而后预言了五十年之后将有第三次世界大战。还好,没有发生。不过天下大势……难说。
如今小战争不断,如果一些国家再手脚不干净,瞅着人家内务指手画脚,多半是会有些不太平的。
就个人生长环境而言,太平是太平的,只是越长大越不自在。或许这跟大背景有关,也或者是人类生长进化的必然结果。
想来先生学了许多关于儒释道及耶稣的相关知识,在行文中时不时会以这几者的角度进行正面论证或者反面嘲讽一些现象和事实。
只要人类不灭,物质势必会一直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呈现出一定的膨胀状态。在此情况之下,如果精神却渐趋消弭,势必会成为一个双腿不协调的怪物。
物质上的巨人+精神上的侏儒并不是什么值得羡慕的东西。可以理解的是,每个时代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弊病。
如果活得太投入,不免失了清醒;如果活得太局外,势必丢了兴趣。思来想去,还是儒家的中庸最好用,说到底也不过一个分寸问题,可偏偏那么难以掌控。
都说犹太民族是最聪明的群体,主要原因是人家书读得多。于是便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老是做些蠢事,书读得太少,不足以弥补因年轻而导致的经历单薄。
先前有人说,读书就应当读死人的书,这是很有几分道理的。倘若仅仅如此,却又难以界定。私以为读思想自由时期的那些前辈的好书是更好的。
说人类成为机器的努力也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罢,倘若一个人愿意,思想总是相对自由的。别妄想绝对自由,那不可能,也不合理。
先生主张民本思想,也提倡无为而治。儒道是本土的文化,各有所长,想来“半步论语治天下”也是这样的意思,有一半大概是不适应时代所需,所以不如相互协调。
以前听到最多的是儒家是入世之学,道家是出世之论,其实未必。一千个读者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十几亿的中国人怎么就不能各有各的解读。
我记得之前读了《丑陋的中国人》写了一篇关于人性的读后感,有人评论说“鲁迅先生早已说透国人本性,任何此类作品在它面前都枯燥无味”诸如此类。
很有道理,鲁迅那是何等人?仰之弥高。可是难道后人就因此不发表任何相关的意见了么?我超级尊重各位前辈,也正是因为尊重才会去读他们的书。
写一点东西从来不是说要超越他们,那是痴人说梦。仅仅是我手写我心而已。而且不同的时代总得有人炒冷面的呀,说不定几亿人中也有那么一两个能偶尔提醒一下当代人,这不就很好了。
人类历史之河浩浩汤汤,每个领域总有几位可望不可及的前辈,但是这个不是停止探索的理由,如果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望远一些就更好了。“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