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方山子传》学之前先聊聊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县人。他在文学艺术上,无论散文,诗、词、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文章汪洋恣意,明白畅达,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前人将他和韩愈并称为“韩潮苏海”。他的诗清新豪建,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更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书画方面造诣也很深。著有《东坡七集》《仇池笔记》《东坡志林》《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元丰三年陈慥听说苏轼被放逐而相迎于途中,以后来往频繁。据苏轼自己统计,在黄州四年,他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详《岐亭五首》)两人情至深,故苏轼于元丰四年写下了这篇散文。
文中节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以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然而方山子家族世代有功勋,是能得个官职的如果他在这方面努力现在已经显赫有名了。他的老家在洛阳,园林房屋雄伟富丽,跟公侯的宅院一样、河北哪里有田庄,每年可得丝绸上千匹,也完全可以享受富有的快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自得之乐才会这样吗?
最好的传记能让读者感觉到鲜活的人物形象,还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与所写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方山子传》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本文记叙了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为,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的情感,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本文把叙事、描写、议论融为一体,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士的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文章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含感情,细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语言简洁但含义丰富。
最后如果你也喜欢古文学关注我,咱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感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