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没参加海特比训练营前,若有人问我具备哪些好习惯,我会兴致勃勃罗列如下:
早睡早起:每天5点半-6点起床,10点半-11点睡觉;
晨间写作:持续2年半,每天意识流书写1200—2500字不等。
阅读书籍:哲学,文学,艺术,商业,财富,心灵,历史各种,大概一周一本的速度。
或许还可以写上徒步,从今年4月开始,每天下班从公司徒步6公里回家。
看到这几项,应该有人会感叹:多么有上进心又有行动力的姑娘啊。
但若有人好奇心驱使,再多问一句:坚持了这么多好习惯,那收获了不少成果吧?
对于这个问题,兴致勃勃瞬间就被支支吾吾取代了:嗯……思维能力有提升,下笔更轻松,早起无需匆匆忙忙。但具体成果嘛:代表作品集……没有;完全精通的领域……没有;瘦成了一道闪电……也没有。
一句话总结就是:有收获,但没有成果可供展示。
分割线——参加完五天的海比特训练营。
若有人再问我同样的问题,我的回答将是这样:
习惯有表层习惯和元习惯之分。我这两年持续投入的三件事:晨间意识流写作、阅读和早睡早起,都只能算是表层习惯。它和元习惯的距离,就是中间缺少一个追问,即:我做这些事情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没有这个对本质的追问,表层习惯就只是一种机械的惯性行为,必然收获不到可见的成果。元习惯(或习惯的本质)就像树根,决定着一颗树的生命力强弱,树枝(表层习惯)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已。
(2)
对于表层习惯和习惯本质(元习惯)的前后认知转变,是我在五天训练中最大的收获。现在回过头来看过去这两年在晨间笔记、阅读和早起这三件事上的坚持,我得承认,很多时候确实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似乎是一种惯性持续。
每天在相同的时间点醒来,习惯性打开电脑写下意识流感想,然后关上电脑,第二天再重复。即便两年多的晨间笔记书写使我在情绪感知和文字灵感度方面提升不少,但我所期待的作品声音却寥寥无几,这个结果让我感到挫败。
所以我是怀着渴望得到救赎的心情参加海比特训练营的。我已不需要励志和鸡汤,看过太多了,已经有点反胃。我需要的是能解决我具体问题的方法,不然,灌再多鸡汤,我的问题还是没解决啊!
训练营的主题非常的朴实,关于“如何制定一个持久的好习惯”,指导老师是幸福进化俱乐部的创世人易仁永澄。看到消息后,第一反应是接地气,终于有一个不贩卖情怀,教干货的地方了。
在爆款鸡汤文章满天飞的时代,我相信很多人和我有相同的感受,这个时代越来越看不懂了。我们的价值观混乱了,对本质的东西探究少了,因为答案和“真理”太容易得到了。无数种声音试图教会我们各种人生道理,听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儿,细细思考又觉得漏洞百出,关键是解决不了我们的根本问题,反而增添困惑。我们需要一些理性地客观地声音,一起踏踏实实走路,让生活得到真正的改变。
(3)
那在海特比训练营,导师易仁永澄教了啥呢?
五天,每天1小时,这一小时内每天讲述一个主题,分别为罗列、精选、万全、计划和启动。每个主题都是一次螺旋式上升,带领我们到达一个探究习惯的新层面。在刚劲有力的讲述后面,隐藏着一个庞大的逻辑理论支撑体系。
在这五天中,每天都有一个话术练习,这些话术引领我们一步步解剖自问: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我们想养成的习惯是什么?用怎样具体的方法得到想要的习惯?什么将阻止我们?我们要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
六条元规范是建习惯理论的基础。这六条元规范分别是积极主动、刻意训练、作品声音、利他主义、同侪力量和本质导向。这六条元规划,也是我在五天中最受益的部分,颠覆了我对习惯的认知,也找到了为何我明明努力了却没有成果的线索。
对本质理论的强调再多都不为过。任何持久地有力量地东西,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像文学作品,无论经过多少文化的洗礼,朝代的更迭,形式虽幻变无穷,但始终万变不离其宗。时空间隔完全影响不了我们对作品情感的感同身受。
而习惯也同样如此。我们可以列出几千上万条具体行为习惯,但它们本质是共通的,都遵循着几条恒古不变的原理。
(4)
回到文章开头,我持续两年多的晨间写作,阅读和早睡早起,为什么会没有成果呢?
从六条元规范理论入手分析:我根本没有本质导向、刻意训练和作品声音的意识。
想在写作方面有所精进,是在读文学研究生时就确立的想法。我也算是个行动派,有了这个想法,就开始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和寻找写作训练方法,晨间笔记训练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知道的。
从2014年10月份开始至今,每天早晨一起床就拿起枕边的笔记本开始进行意识流书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很快,几页就写满了。直到2016年初,我才将晨间笔记写作转移到电脑笔记本上,也是方便再次阅读和修改。
两年多里,我曾多次设定了创作目标,均以失败告终。失败了我也不曾反问自己, 我到底为什么而写呢?是跟风?是舒缓情绪?是纯粹记录?还是兴趣使然?这些都算是原因,但最本质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这次训练营中了解到元规范后,我才回答起自己这个问题:哦,我是有内在动机的:我希望通过写作提升我的认知能力,在纷繁世间建立我自己的人生哲学,助力活出真正的自己。另外在深入挖掘生活的同时,向这个不可知的世界表达我的解读。
这就是我写作的内在动机。若不通过写作这个我唯一熟悉的渠道表达,我如何跟这个世界连接?如何在世间安身立命?绘画不会,口才不好,这是我唯一感兴趣也稍微有点基础的事情。
(5)
本质导向的问题解决了,也即为我阅读、晨间写作找到内在驱动力了。那我又期待以什么方式写呢?是随意地写写,自己看就行了,还是希望每篇文章都系统成文,有骨骼有生命呢?
答案当然是后者。
这也就涉及到了作品声音和刻意训练这两个元规范。诚然,我并不满足于随意的写写感想,不然我就一直写晨间笔记好了。我希望每一篇文章都是对我内在价值观的挖掘和整理:我对这件事情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我在那件事情上的观点又怎样?我恨不得通过文字解剖自己,寻骨抽筋而剔,看到内在真正的样子。每一次当我倾尽全力,对一件事情阐述和表达到位后,都感觉到体内多余的能量在燃烧,我在书写中得到净化。
把脑子里的想法拎到纸上并不容易,精准到位的表达需要深厚的功底,所以这就涉及到了刻意训练。刻意训练,绝不是像我以前一样仅仅写晨间笔记,那远远不够。晨间笔记更像是灵性按摩,而刻意训练需要我从字词,逻辑,结构等等方面强加锤炼。就像练肌肉一样,不持续做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怎么能练出结实强壮的马甲线呢?
(6)
以上即是通过训练营,我所收获的对我写作方面的认知。当然我并不否认过去两年多在晨间笔记和阅读上的投入,是因为那两年多的积累,让我有能力思考到此刻这一步。
在对元规范即习惯的本质有所了解后,我发现我不那么浮躁了。对于为什么写,有了明晰的认知,这样也不会被随意影响到,也才有持续的驱动力支撑自己做下去。所谓决心有多大,行动力才有多强。记得李欣频老师说过:你的决心要大到不惜代价,你是否敢于在眼前看不到未来的时候,跑在梦想之前。即便没有任何人支持你,你都要有不做这件事会死的毅力。你非常清晰的下了这个决定,并且毫不犹豫的付诸行动。
本质创造才是的源头。创造性的人可以看到事情的本质而不是表相,让我们拔开表象的迷雾,看到本质,不再做无用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