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名“补泻阴阳”,即补气补血,为治疗血症之专论。以阴阳即气血,实为治血症之大论也,值得中医精研。如果与唐容川《血证论》参证,必相得益彰也。本篇名为补泻阴阳,
【原文】
雷公问于岐伯曰:人身阴阳分于气血,《内经》详之矣。请问其余①。
岐伯曰:气血之要,在气血有余不足而已。气有余则阳旺阴消,血不足则阴旺阳消。雷公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阳旺阴消者,当补其血②;阴旺阳消者,当补其气。阳旺阴消者,宜泻其气③;阴旺阳消者,宜泻其血。无不足,无有余,则阴阳平矣④。
雷公曰:补血则阴旺阳消,不必再泻其气;补气则阳旺阴消,不必重泻其血也。
岐伯曰:补血以生阴者,盲其常补阴也;泻气以益阴者,言其暂泻阳也。补气以助阳者,言其常补阳也;泻血以救阳者,言其暂泻阴也。故新病可泻,久病不可轻泻也⑤;久病宜补,新病不可纯补也。
雷公曰:治血必当理气乎?
岐伯曰:治气亦宜理血也。气无形,血有形,无形生有形者,变也;有形生无形者,常也⑥。
雷公曰:何谓也?
岐伯曰:变治急,常治缓。势急不可缓,亟补气以生血;势缓不可急,徐补血以生气。
雷公曰:其故何也。
岐伯曰:气血两相生长,非气能生血,血不能生气也。第气生血者,其效速;血生气者,其功迟。宜急而亟者,治失血之骤也;宜缓而徐者,治失血之后也。气生血则血得气而安,无忧其.沸腾也;血生气则气得血而润,无虞其干燥也。苟血失补血,则气且脱矣⑦。血安补气则血反动矣。
雷公曰:善。
陈士铎曰:气血俱可补也,当于补中寻其原,不可一味呆补为妙。
【注解】
(1)请问其余:固知天师在《内经》中对气血言之未尽也。
(2)阳旺阴消者,当补其血;阴旺阳消者,当补其气:阳气旺盛而阴血虚衰的,应当补血;阴血旺盛而阳气衰弱的,应当补气。
(3)阳旺阴消者,宜泻其气;阴旺阳消者,宜泻其血:阳气旺盛阴血虚衰的,适宜泻其阳气;阴血旺盛而阳气衰弱的,适宜泻其阴血。
(4)无不足,无有余,则阴阳平矣:无不足,无有余,则阴阳平和,其人无病矣!故《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治已病”的中医,但求其无不足、无有余之平气而已;“治未病”的养生修真,则在平气之后,尚得益之以“秘”,且秘而升华之,以达“有形生无形,无形生有形”。气血即阴阳,乃主宰吾人形体性命之物也。
(5)故新病可泻,久病不可轻泻也;久病宜补,新病不可纯补也:新病之人,其体尚健,可泻其偏旺之方,不可纯补;久病之人,其体已衰,不可轻泻,宜以补为主。说得明,辨入微也。
(6)无形生有形者,变也,有形生无形者,常也: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这是变化之道;有形之血生无形之气,这是正常之道。无形与有形的相互促进,至于变化莫测矣!
常变之道,即无形有形变化莫测之道,此仅论证“治已病”;养生修真“治未病”,亦不外“有无之变化”而已。
(7)苟血失补血,则气且脱矣;血安补气,则血反动矣:诚治血症之大论也。如果对于失血的病人,仅仅考虑到补血,那么阴血旺盛,就会导致阳气虚脱而亡;阴血平和,妄为补气,就会导致血液沸郁之病。
【白话】
雷公请问岐伯说:“人身的阴阳分为气和血,《内经》已经详细说了,请问其他相关的知识”。
岐伯说:“气血的关键,在于气血的有余与不足。气有余时,则阳亢阴虚;血不足时,则阴盛阳虚”。
雷公问:“那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阳旺阴虚的,应当补血;阴旺阳消的,就要补气。阳旺阴虚的,应当泻气;阴旺阳消的,应当泻血。没有不足,也没有多余,那么阴阳就平衡了。
雷公问:“补血就可以阴旺阳消,不需要再泻他的气;补气就可以阳旺阴消,不需要再泻他的血”。
岐伯说:“通过补血生起阴精的,是指经常补益阴精;通过泻气来补益阴精的,是所谓的暂时性泻阳。通过补气来回复阳的,是指经常补阳气;通过泻血来救阳的,是所谓的暂时性泻阴。因此,刚发生的病可以采用泻法来治,慢性病就不能轻易采用泻法;慢性病应当采用补法,刚出现的病则不能一味地进补”。
雷公问:“治血一定要理气吗?”
岐伯说:“治气也应该理血。气无形,血有形,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就是所谓的变法;有形之血生无形之气,就是所谓的常法”。
雷公问:“怎么说呢?”
岐伯说:“以变法治疗急症,以常法治疗缓症。病势危急的不能采用缓慢的疗法,要赶快补气以生血;病势缓慢的不能用快速的方法,要缓慢地补血以生气”。
雷公问:“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气与血相互滋生,而不是气能生血、血不能生气。气生血的功效快速,而血生气的功效则迟缓。应当急治的就要采用急救的方法,这是治疗大出血的关键措施;应当缓慢的就要采用进补的方法,以便失血之后身体的恢复。气生血,血得到气的相助而安宁,就不用担忧血会出现扰动的现象;血生气,气得到血的濡养而滋润,就不用担忧会出现气枯的现象。如果因失血而单纯补充血液,就会造成气的虚脱;血液安和却要补气,就会导致血动妄行”。
雷公说:“讲的好,不错”。
陈士铎说:气和血都是可以补的,应该在补法中寻求补的依据,而不能简单呆板地进补,这才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