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忧天下范公一记耀千秋
——读《岳阳楼记》有感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通译文
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了。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长江的江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时阴时晴,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对它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因为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繁密,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
这篇文章第一次学到是在上中学的时候,没有什么深刻认识,就是喜欢这种体裁风格,当时也不懂什么是骈散结合?就是因为自己自幼喜欢朗诵,感觉读上去朗朗上口、跌宕起伏很舒服。对老师讲的什么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是肯定记不住的。
第二次学习这篇名著,是读大学的时候,在一门叫“古代文学选”的课程里学到。教授的是一位老夫子,姓陈,四川人。
那年,老先生已经70岁了。我们这届,是十年浩劫结束后,第一次恢复高考招收来的大学生。浩劫之后的大学,伤痕累累,不仅教学资料不足,就是师资也是严重匮乏。我们数位主课老师,都是早已退休回家颐养天年的老人,学校不得已,将他们重新请回讲台。校方考虑他们的体力,特别在讲台前安排了一张椅子,可从来就没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坐过那张椅子。
陈老先生讲授古文选读很有特色,他非常喜欢吟诵那些古诗文,每当咏诵到得意之时,便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起来。可惜,老先生用的是四川话。尽管川话按照我们学习到的方言分类,还是同属于北方方言区,只是一旦其中夹杂了大量乡土化的词汇,已经是无法听得明白了。老先生讲课时倒也罢了,好歹语调平和,多数时候平铺直述,再反复上几次,加上板书的帮助,总可以勉勉强强弄得明白。可一旦老先生开始吟诵,我是几乎连一句也听不懂了。
那天老先生讲授《岳阳楼记》,一时兴起,站在台上拿着课本,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那时候,因为前面提到的原因,我们连正式课本也没有,只有蜡板刻印的讲义。这些讲义也都是老师们自己刻印的,有些就连这样的讲义也没有。像这门课的讲义,就是差不多到了学期结束时,我们才拿到。所以老先生在上面吟诵的内容,我是一字不知。不得已,只有下课后找同学抄笔记。我就是这样,又学了一遍《岳阳楼记》。
也许因为少年时代特别喜欢这篇课文?我对照着同学记下来的原文内容,很快就可以背诵了。这也应该是此类骈散结合体文字的一个好处吧?容易上口,也便于背记。你想,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样如诗如画的句子,岂不是很容易记下来?
范公在这篇记中,类似的写法很多,不仅气势雄浑,而且语调跌宕起伏,极富有变化,光是“衔远山,吞长江”六个字,就已经把岳阳楼独特的地位写得生动形象了。因为只有站立在岳阳楼头,才观得到巴陵这般胜状,所以文中才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段文字后面几句,也是如此。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公在用了一个转折词“然”之后,写下了六句四字句:前面两句写景,八个字,就把岳阳楼前瞰洞庭,背枕金鹗,遥对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万里长江。挨长江、伴洞庭,于洞庭湖居其口,于长江居其中。上溯长江,经三峡,可通巴蜀;顺长江东下,可达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乃至远涉重洋;沿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上溯,可与湖南76个县市相连,扼守长江咽喉的特点概括了。
中间两句写人,两种人,一种是迁客,一种是骚人。什么人算迁客?古代有个词叫迁升,只有降职调任,才叫迁。迁客就是被降职调任,路过的官员。骚人,就是诗人,因为中国古人,几乎公认“离骚”是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所以后来就把诗人叫做骚人。我对这个词的认识,就是自读过《岳阳楼记》之后。
最后两句是议论。这也是北宋文章的特点,常常有议论在其中。范公说得非常明白,南来北往的人很多,尽管在岳阳楼看到相同的景色,每个人却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体会。深切感觉范公这一点说得极有道理,尽管是相同的景致,可是因为看的人不同,看的时候心情不同,看出来的结果竟是大相径庭!
范公此文虽为“记”,实则“赋”也。几乎是非常典型的一种自唐兴起的文赋,一连串的排列对比句,形成极有文字感染力的独特风格。
笔者一直欣赏此类文章,也曾多次借鉴习学过。如:《金陵赋》中:“金陵雄踞大江之东,襟江带河,依山傍水。左钟山,龙蟠卫护;右石头,虎踞亘横。山川秀美,而集会天下瑰宝;古迹众多,竟纳九州丰华。”只是这种如同雕虫小技的东西,实在是为了汇报学习过程而已。
范公在《岳阳楼记》中大段的景物描写,真是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写八百里洞庭的阴晴,可以写得惊天地泣鬼神,实非文学大家所不能。上千年过去了,试看范公身后的著名文人如过江之鲫,谁还写得出这样的句子?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十句四言,不过区区40个汉字,把洞庭湖连日阴雨天气,写得大有下了十八层地狱,才看得到恐怖情景场面。而且层层递进,将洞庭湖面在连绵阴雨的气候下,表现出来的气势刻画得淋漓尽致了。
但是当范公笔法一转,写起洞庭湖天气晴好时,又给人一派春光明媚、欢快轻松的感觉。一共十四句,去掉其中两个转折副词,也是四言句。共56个字,却写尽了八百里洞庭风光无限。从天上写到湖面,从飞鸟写到游鱼,从水里写到岸边,从白天写到夜晚,从物写到人;真可谓面面俱到,无所不尽其极了。“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尤为叫人拍案称奇者,是范公在这两段写景文字后面,紧跟了一段议论,把这一类体裁夹叙夹议的特点,表现得妙到毫端。前面一段写阴雨天的洞庭湖后面,范公这样感慨:“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就是环境给人带来的巨大影响力。恶劣天气必会产生恶劣的心情。相反好天气也会影响人想情绪。范公笔下的洞庭艳阳天,给人带来的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如果范公的笔触仅停留于此,也算不得千古名篇了。范公的高屋建瓴尚在其后。两大段写景之后,范公发出了直抒胸臆的千古绝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在范公看来,会因为环境变化,出现前面两种情绪变化的人,绝不是古之贤者。因为一个品德崇高的人,就不会处处联想到自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做高官当忧民。为百姓则忧国;范公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胸与气度,绝不是普通人可以随便有的境界。范公何人?一个北宋时代的文士,一个距离今天有近千年历史的古人!可就是这样一位古人,一个所谓封建士大夫阶层的文人,在距今968年之前,说出了这样震耳欲聋的观点。试问今天,在今天的庙堂之上的人们;那些曾经在鲜红的党旗下,发出过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人们;可有几人做到了范公所言“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纵观全篇仅区区368字,不仅写得内容充实,情感丰富,而且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非常自然结合起来。叙事,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写景,又对湖光水色描述得细致入微;议论,精辟、深刻发人深省;抒情,真挚、自然、深沉。谋篇布局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可谓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皆入化境。
范公此文是应邀之作:据史料记载,好友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范公却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
滕子京与范公为同榜进士,二人交谊深厚。滕子京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被贬谪为巴陵郡守,到岳州后,情绪极为低落。范公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
范公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足以见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范公的座右铭。有人把“先忧后乐”的思想,看作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因为孟子就曾经说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个人以为范公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境界,早已超越了所谓的儒家思想,甚至,就是到今天,无论是一个为官者,还是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寒士”,平头老百姓,又能够做到范公这种伟大崇高的境界?
问题还在于,范公这种精神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思想概念的层面,而是身体力行,在一生的的从政生涯中,始终践行着自己这一信念。范公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公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今日再读范公千古名著,写下一篇有感,与天下敬仰范公诸君共勉之。
2014年5月25日于
上海九亭绿园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