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君姐的一课两教,借鉴君姐思路,根据自己班孩子的情况,设计了一个《背影》教案,两课时。
一、字词过关。
二、 品味语言,感受父爱
1.听录音,初步感受文章。
2.单刀直入型提问:听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朱自清在写什么?
我觉得朱自清在写__________.
学生可能直接说背影,或者父亲。这时可以引导孩子从内容上升到主题、感情。不知道孩子们还会读出什么来。可能大部分孩子只能够读出父爱,或者说一些具体的事件。所以根据这样的情况,就先深入父爱去讲。写父爱有一个最经典的片段,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读一读爬月台的文字,分析两幅图哪一幅图片更加符合作者的描写?为什么?通过两幅图,指向第六自然段的描写父亲爬月台的文字。几个动词:“攀”“缩”“微倾”这几个词语可以看出第二幅图片更加符合描写要求。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父亲当时爬月台很艰难,行动不便。为什么作者要刻画这样一个背影呢?通过父亲艰难爬月台的片段,体现父亲对我的爱。所以,父爱,藏在每一个细节当中。
我们把这个片段变成一段微诗。
父亲的爱
是那蹒跚的脚步
为了儿子
再难也要去攀越站台
3.举一反三,再去文中找其他能体现父爱的细节。
这是通过动作描写体现父亲对我的爱。你能不能找到其他的地方体现父亲的爱的?找出来之后,同样把你的发现写成一首微诗,至少写两处,尽量多写。一定要给足够的时间,5分钟,如果还没有写完,可以多给几分钟。
例:
父亲的爱
是那再三的叮嘱
仍然放心不下
有着无尽的牵挂
父亲的爱
是那一再的踌躇
始终不放心
把我托付给别人
父亲的爱
是那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一再挑拣
一路牵连着父亲的心
一起朗读上面的这些片段。
三、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文中的矛盾之处,进一步理解课文。
1.展开辩论,讨论儿子当时是否体会到了父爱?
父亲当时对儿子照顾这么细致,儿子是否体会到了父亲的爱?
正方:体会到了反方:没有体会到。
把学生分正反两方,小组合作讨论,然后进行一个小小的辩论赛。从课文中第四和第五自然段找到依据进行辩论。(给出具体的范围,以便辩论更有针对性。教师及时板书,板书要规范,整齐,一边一块地方,写工整,便于整合信息,辩论结束后让学生读一读。)其实大家说得都有道理,朱自清其实当时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不想让父亲送自己,觉得他有点啰嗦,有些嫌他烦。我们总感觉父子之间有一种隔阂。但是呢,另一方面他又被父亲感动,他也懂得体谅父亲。这就是出现的矛盾。你们和你们的父母相处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矛盾时刻?(用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发孩子们的思考,这样的矛盾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这样能让孩子们理解生活就是这样的,朱自清和父亲其实也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存在矛盾之中,这也是大部分父子关系的常态)。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是处于这样的矛盾当中的,在矛盾中,父母和孩子有的会和解,爱就会慢慢升华,当然也有一些最终没有和解,父母和孩子最终相互伤害。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就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和解。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孩子们发现最外显的矛盾之处,再去探究存在于文本之中的矛盾,会比较容易理解朱自清文字中的矛盾。)
2.矛盾分析法。
朱自清在文中中还有一些地方写得也有一些矛盾。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叫做矛盾分析法。抓住课文中的矛盾之处,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走进文本深处。
我们来看看这些文字:你看出了什么矛盾之处?
•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为什么两年余不相见呢?我想起李商隐的一首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是这个时候又不是古代,出个远门交通不便,想见不能见。两年不见就算了,还说不知道何时再能与他想见,既然想见,就会排除一切客观条件的阻碍,去跟父亲见一面啊,为什么不去见呢?
还有父亲的信也矛盾,身体平安,又说膀子痛得厉害,又说大去之期不远。如果仅仅是膀子痛,也不至于“大去之期不远”啊,这不是矛盾吗?父亲为什么说话如此矛盾呢?我们不理解这些矛盾,很正常,因为我们不了解朱自清与他父亲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关系。
1915年,包办婚姻,儿子生气——1916年儿子考上北大,擅自改名,父亲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家庭困顿,父子别离——儿子1920年到南方工作-1921年儿子由杭州到扬州工作,父亲代领工资,儿子辞职离去——1922年儿子回家,父亲不让进门——1923年儿子回家,父子无言,儿子再次离开----1924年作者写小说暴露家庭矛盾,——1925年,父亲给儿子写信(大去之期不远),儿子在泪水中写《背影》——1928年,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结束——1945年父亲去世。
看完这个背景介绍,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背影最经典的一个片段,感受一下父亲的背影在朱自清内心的力量。我们一起看看这个片段的电视散文,看完之后再读一读。这个朗诵者是怎么读的?读得很深情,读出了父亲的艰辛,所以,我们要读得慢一点,声音低一点,重点读那些动作,读出感情。再来一遍。
四、结束
我们再回到第一个问题:
我觉得朱自清在写父爱,也在写______。
也在写艰辛,也在写隔膜,也在写父亲的努力,也在写儿子的牵挂……
朱自清的背影,让我想起龙应台的笔下的背影。我们一起读过的《目送》里面有一段话,有没有同学有印象?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