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继续学习《论语·雍也篇》第29章。昨天我们讨论到,夫子告诉子贡:行仁,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个推己及人、待人如己的欲求推动之下,帮助自他共同趋向于美好的人生境界。
1.什么是“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做到“能近取譬”,有何好处?
接下来夫子给了我们更明确的下手处:“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关于这句话,有两个解释,
所依一:其中一种理解,钱穆先生的解释为代表:“譬,譬喻。方,方向、方法。仁之方,即谓为仁之路径与方法。人能近就己身取譬,立见人之与我,大相近似。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之亦犹己。然后推己及人,此即恕之事,而仁术在其中矣。子贡务求之高远,故失之。”能近取譬,就是从自己出发,将自己所要的、所喜欢的,推之于他人,知道他人也和我一样。这个行仁的方法就是恕道,求仁的方法就在这里。
所依二:《论语·卫灵公篇》中,子贡曾请教夫子可否有一句终身奉行的话,夫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这里“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合在一起,就是夫子所倡导的忠恕之道。什么是忠恕之道?“忠”,尽己之心,尽心尽力地为他人谋,这就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内涵。“恕”,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去体谅别人,理解别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夫子说,这是行仁的方法,或者说是求仁的方向。
所依三:关于“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的理解。李炳南先生提出了另一个角度,就是由近及远去行仁。“如《礼记·中庸》里面说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什么是仁?仁人就是讲人,而做人亲亲为大。
亲亲就是孝敬父母亲,第一个亲是动词,第二个亲是名词。孝敬父母这是最根本的,最首要的,这叫大。《论语·学而篇》里面就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为仁的根本。《孟子·梁惠王篇》说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的老是尊敬、孝敬。第一个老字是动词,吾老是我的老人,我的父母长辈,孝敬我的父母长辈以推而及远,也要孝敬别人的父母长辈,进而孝敬天下一切人的父母长辈。“幼吾幼”,第一个幼是动词,就是爱护,第二个幼是名词,儿女。爱护我的儿女以推及别人的儿女,爱天下儿女。“此皆由近及远以行仁”,这是讲的由近及远,所以可以理解“能近取譬”是由近及远的意思。《孝经》里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就是说只有当我们首先做到爱敬自己的父母时,才有可能地去爱敬其他的亲人,再逐渐扩展到爱敬更多的人。没有前面之爱敬,就没有后面之爱敬。否则,就是不符合常理。与这里由近及远的意思相验证。
所破:对照这个道理我们会发现,社会上存在太多悖礼、悖德现象。有些人和自己的父母亲人感情冷淡、少有往来,在外面混得风生水起,看起来朋友成群结队、情投意合,经常各种聚会,好像无比亲近、投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等到真的发生什么事情,真正遇到大的灾难的时候,那些平时情投意合的朋友往往不见了踪影,在最最困顿的时候,最后愿意出现帮助你的、陪伴你的人,常常还是平时你看不上的、能力有限的父母、兄弟和亲人。所以,我们不要被眼前的灯红酒绿、利益交换的关系迷幻了心性。圣贤告诉我们的道理,从来不会欺骗我们。行仁一定是从最爱我们的亲人出发,在父母的身边,去培养我们的爱敬之心,涵养待人着想的好习惯,再将这份真诚的情感,推向我们身边更多的人,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爱敬父母、孝养父母开始做起,从身边的人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这就是“能近取譬”的行仁方法。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基础踏实,点点滴滴地累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代人着想、关爱他人的好习性。不断地长养,就能够成就宽广无边的仁爱之心了。最终,能够成就内外通达的圆满境界。6:49
2.从子贡的“问”和夫的“答”中,我们能有能有什么收获?
回看本章前半部分,子贡问老师的问题,“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我们能看出子贡思考的求仁方法,和夫子指给我们的路完全不同。有儒者评价说:“子贡从广远处言仁,夫子从切近处言仁。子贡之言愿大难偿,故尧舜犹病。夫子之言则推己及人,只在尽己之心,由近及远。”子贡殷切的求仁之心,是值得我们效学的,但是子贡行仁之法,却是不得其门。蕅益大师评价说:“博施济众,果地化他之德,欲立欲达,因中二利之始,子贡求之于果,不知明其真因。”子贡之失,失在不明因果,倒因为果;失在次第错乱,愿大难偿。
仔细对照,子贡所显现的问题,正是自己常常出现的问题,急求成果,在因地上努力不够;更多的时候,则是因果次第不明,很多事情,根本找不到下手之处,努力了很久,常常是无功而返,不得其门而入。以前总是在外面找原因,学习了之后,慢慢才明白,一切的问题都出在自己内心上。内心不“立”,万事难立;内心不“达”,万事难达。幸运的是,我们现在遇到了好的老师,让我们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本章的学习就到这里结束了。9:59
最后,我们再简单梳理一下《雍也篇》和前五篇的关系。
《论语》前四篇,是将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做了次第性的概述。如果说从《学而》的“学”到《为政》讲利他的“习”,从《八佾》的“礼”再到《里仁》的“仁”,从外到内,前四篇是在讲儒家的一个“道”次第。《公冶长第五》和《雍也第六》这两篇有一点穿插进来的感觉,可以看成是“喻”,主要内容记述孔子对一些人物的评价,有孔子的弟子,也有一些贤人、诸侯。
《论语》编撰者,展现给我们一些具体生动的生命典范,通过他们的实践,让儒家这些深刻而抽象的人生道理,在我们面前呈现得更具体,更鲜活。通俗讲,这两篇是给我们举例示范,接下来的《述而篇》又有回归正纲的意思,讲述夫子学修的功德和行谊。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没有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没有弟子们非常用心的反躬内省、笃实践履,没有师弟之间美妙的互动,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那么今天呢,我们是无法感受到儒家是怎样的气象万千。好!恭喜大家,《雍也篇》的学习,到这里就全部完成了。愿本章的学习能带给大家些许的启发。愿先贤们美好的功德和行谊,能够成为我们引领生命向上的力量。谢谢大家!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