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是:
第一反应快到迅雷不及掩耳,似乎很难觉察,拆页给出的提示有“情绪、感觉、联想、隐藏现象”。
比如同学在直播间举例“项目进展不理想、为什么会如此、理解存在偏差、开会统一认识”。
诠释算作中性词,因为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被认为是利弊明显的“思维定势”。
不过在这里指代的是“含义、意义、价值和重要程度”。
比如某星出轨、七老八十竟陪十八少女还赠送名牌包等就应该被咔擦等是在这第三层(前面我刷手机就耗费了这点时间,细思极恐)。
工作生活中,的确有许多文末所附测试题记录的情形——我们的注意力之所以很容易消耗殆尽,大多是无法针对一个事情或问题,聚焦于第三层次的分析理解——“诠释”,以至于难于挖掘个中真义或是不能洞察其毫无意义却空费光阴。
我自己开车也常忽略类似的瞬间反应,究竟在人脑中的逻辑活动过程如何。
被作者一朝揭示居然还会有莫名的激动。
就像我在2017年倒数第二天即12月30日上午打卡生成一张日签的神奇反应:
客观性层次:看到日签上这句话“时间是一支孤寂的沙漏,一点点地漏掉我们静默的年华,剩下比年华更加静默的回忆”。
反映性层次:略微感到伤感(感觉、情绪),并瞬间联想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人生悲凉。
诠释性层次:孤寂、静默这两个词汇,以及不被关注、默默无闻的人生,无所依托的记忆,都是不能被接受的。说明我的三观赋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凸显于此。
决定性层次:有一种紧迫感,不想再浪费时间刷手机了,产生想去看书学习、亲子陪伴的冲动,因为那才似乎更有意义。当然,转念一想也有可能是重新审视并定义三观,修正为“甘于静默,内心富足”的无为人生,安享当下。
@邱恩华老师例举了很多我此前非常欠缺但无从改善的实例,谨记以学:
1.类似袁莉与浙江卫视开撕的娱乐八卦;
2.朋友圈或微信群多如牛毛却鲜有推荐词的转发文章资料;
3.不明所以追捧的热播剧除了“真的很好看”再无二话的干瘪词穷;
4.《铿锵三人行》此类有价值谈话可能蕴含ORID之内里玄机。
决定将本课知识点归纳到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个人知识体系内。
我的A2:
(1)晚上景宁同学元旦聚会,尝试从漫无目的的海吹胡聊中筛选一个关注的问题或事件,采用ORID四步法探寻式话术,力求有所得。
(2)元旦后针对公司某次开会空泛的讨论尝试用ORID聚焦第三、第四步骤,争取深层诠释并促成团队形成结论、展开下一步行动。
(3)追剧《猎场》或《军师联盟》或看电影《芳华》时,努力收心,集中注意力,弄明白情节、剧情推演的过程并分析背后逻辑。
以上践行后进行复盘,同样发布简书。